新学期顺利开启啦,这一次没有投递失败,大家心情应该都挺错的吧😎
新学期要有新气象,虽然这话说得有点起茧子,但该说还是要说的嘛,万一这个学期就不一样了呢?
那么新学期到底该怎样做,才能不一样呢?今天咱们给3-6年级的孩子们,划一下重点。
一二年级的孩子,不是他胖舅不管,而是这个年龄段,家长只需要全力以赴抓好一件事:习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语文开始预习了吗?如果没有,那就从这个习惯开始培养,后面一定会受益的。
作为小学中高阶段,3-6年级的孩子,就要有意识地做一些事情了。
该做哪些事儿呢?赶紧往下看,记得做笔记哦!数学昨天讲完了,今天主要是语文。
1
三年级
首先,请大家先跟我一起,回顾一下期末的试卷。
虽然有点不合时节,但千万别小瞧这个细节!
各地期末统测试卷,都是区域内最优秀的教研员带着教研室老师们一起出的,能代表教育前沿专家们对教育大方向的认知、对不同学习阶段的规划,如果联系着看看,分析一下,就知道学习的方向在哪儿了。
咱们拿海淀三年级试卷为例哈,语文关键词就是:适应,过渡,找准方向。
说实话,三年级这套卷子难度挺低的,完全没有“超纲”内容,基础部分考查范围相对集中,出题方式上绕弯子也不多;阅读选取的文章很贴近孩子的阅读习惯,读起来基本没有难度;作文题目完全贴合平时练习的习作内容。
卷子简单,阅卷要求也很低,其实传递的就是一个信号:别焦虑。
三年级娃经历了两年的乐考,面对人生第一次正式的期末测试,肯定存在各种不适应,加上年龄还小,家长们也多少会为此焦虑。
但其实回头看看,大可不必,踏踏实实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去做就好,考完不用因为这一次考试过于紧张,也不必太看重分数,给孩子一个适应的时间。
不过,卷子虽然简单,但也很明显的体现出了这些年考试的规律。什么规律呢?那就是:
重视课本,重视灵活运用,重视习惯培养。
如今的考试,无论是基础,还是阅读和作文,都是在紧密围绕着课本在考查,所以平时学习要稳扎稳打,预习、听讲、复习的环节要重视,教材中的边边角角都要关注到位。
而知识能力的考查,形式则更加灵活。记得之前跟一位家长聊天,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现在是不是不考死记硬背的东西了?
基础字词那些是不是不重要了?
估计不少朋友会有这样的疑问,教改的方向确实是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了,但是基础依然重要,只是考查的形式更灵活了。所以还是要重视基础,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
习惯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好的审题习惯、书写习惯、阅读习惯,都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因此,在三年级这个真正的起步阶段,心理上不焦虑,给孩子一个适应和过度的时间,行动上方向要对:重视教材、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关注习惯养成,循序渐进就好。
2
四五六年级
相对于三年级的卷子来说,难度大幅提升。其实仔细看看,出题思路和三年级卷子一脉相承,难在哪儿了呢?
一是题干变长,阅读量增大,审题难度加大了。
二是要求孩子深入思考能力的题目增多了,对思辨能力要求较高。
三是阅读材料中关于传统文化非虚构文章比例大大增加,孩子阅读起来有难度。
四是对于跨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得更明显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四和六年级试卷都涉及到了中轴线的知识,甚至整张卷子都围绕着中轴线出题。
犹记去年海淀五年级统考,被大家戏称“博物馆工作人员入职考试”,今年六年级的卷子其实也可以被称为“中轴线讲解员考试”,也由此可见文化+时事的重要性。
那么对于试卷传递出的这些信号,中高年级的家长该怎么做呢?
一方面还要延续三年级的学习思路:重视课本,重视理解性记忆,重视习惯养成。
另一方面,还要做到这样几点:
一是多多关注传统文化。
无论是中轴线,还是五年级考的六尺巷,无一不离传统文化。
这也源于新课标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让孩子通过阅读传统文化故事、参观博物馆、观看纪录片等方式,了解传统文化,是进入中高年级后一定要做的事。
如果觉得这一点做起来没有抓手、无从下手,建议大家可以围绕着语文书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这样的拓展更落地,思路也更清晰。
二是关心时事。
无论是中小学的期末统测,还是中考,都是紧紧围绕时事来出题的。多看新闻,对时事有了解,面对阅读材料会更从容。
同时,在看新闻时,一定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升思辨能力,有自己的思考,才能言之有物。
而对于“文化+时事”这样的组合,更是要作为重点进行关注、深入研究。现在因为自上至下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每年都会出几个文化新闻,我们要带着孩子去细致了解背后的文化知识,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是多“阅读”。
既要多读书,也要多增加生活经验,阅书、阅人、阅物、阅生活, 有这样的积淀,才能有更好的理解力,去和文章的作者“对话”,和知识文化“对话”,和试卷的出题人“对话”。这样的“阅读”,要趁着孩子还小,时间还比较充裕的时候,多带着他们去做。
最后还是想针对六年级的试卷多说一句。
当我们把四个年级的卷子连起来看,还是能看出六年级卷子的“与众不同”,整套卷子围绕一个主题,考查“应用”的特点非常明显。这就是让孩子们适应初中、适应中考的一个信号。
从六年级开始,要有向初中看齐的意识,如果这次考试,孩子觉得很不适应,甚至因为题目的“情境”云里雾里,读不明白,家长真得重视,趁着升初中前这大半年时间,赶紧查漏补缺,要不孩子上了中学更难受。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记好笔记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