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你想知道爸爸妈妈是不是真的爱你,这很简单,只需问问自己,离开家的时候是不是会想着快点回家。
实话有点难听,甚至有些伤人,可事实就是如此,有父母也只剩下父母的名号了。
有个发小,如今已很多年很多年没联系了,有人说她早就si在了外面,真相如何不得而知。
但我知道我这个发小的童年可真的是挺悲惨的,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儿,上面两个哥哥,正常情况下,她应该被当成宝来对待,毕竟是家里唯一的姑娘。
可实际上她的爸爸妈妈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家里的脏活累活、琐碎的活计都是她来干。
我们去找她的玩儿时候,她总要把妈妈交给的任务一一做完才能出来,即便这样,她还经常被妈妈打骂。
冬天的时候,到了数九的天气,室外冷的连呼出来的气都是一团白色的气雾,我们都穿着妈妈新做的棉袄,袖子长长的,防止上课写字的时候冻伤手。
我那个发小,她则经常穿哥哥剩下的棉袄,都不合适,袖子也短,而且旧棉袄里面的棉花早就变硬了,穿着既不舒服也不保暖。
我记忆中,每到冬天,她的双手都被冻得又肿又皴。
像这样不被重视的女孩子,当然是没得学上了,小学还没念完,她妈妈就不让她上学了。
再后来我在外面上学,我们便没了联系,大约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吧,听村里大人说,她跟着同村的几个小姑娘去外地打工了,一直到现在,她都没有回来过,也没人知道她的消息。
有些父母说:孩子怎么这么矫情啊?父母打几下都记仇了?难道孩子不是父母生下来的吗?
棉妈想说:孩子是父母生下来的,孩子却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更不是父母生气时的出气筒。
真的,后来我也逐渐开始理解了,为什么有的孩子放假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回家了,那个生他养他的家或许只是保证他饿不死而已,没有钱倒是其次,关键还没有爱,一个这样的家,不仅给不了你温暖,更无法治愈你。
前几天看到一个网友发布的帖子,瞬间泪目了。
他说:不是不愿意回家,只是那个家太累了。假期好不容易抽时间回家看看父母,因为头一天赶火车太累了,第二天起床晚,睡到了九点多,父亲敲门喊醒我之后各种唠叨埋怨,好像睡懒觉犯了多大的错误。
当天晚上我就买票走了,回到我们一家三口的小家才会感到放松。
其实并不是儿女内心脆弱敏感,而是父母总是用权威来压制孩子。
或许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完美,都有这样那样的伤害,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我,减少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伤害。
01丨
多关注自己的情绪,向内观照
首先要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并且承认,因为你想解决一个问题,你总要去直面它,然后才能找到突破口来解决它。
例如,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总是过度敏感,可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中父母经常争吵让你缺乏安全感。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情绪反应等,找出与原生家庭相关的根源。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明白自己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是自己的错。接纳自己的现状,包括那些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完美之处。接纳自己才能让自己改变。
比如,如果你因为原生家庭的打压而缺乏自信,要接受当下不自信的自己,才能有改变的动力。
02丨
自我调节
不要压抑自己因为原生家庭而产生的情绪。可以找一个安全的环境,如和信任的朋友倾诉,或者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把内心的痛苦、愤怒等情绪表达出来。
例如,如果你对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偏心感到愤怒,把这种愤怒写下来,分析它产生的原因。
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像深呼吸、冥想等。当因为原生家庭的回忆而引发负面情绪时,通过深呼吸来平静自己,让自己从情绪的漩涡中脱离出来。
03丨
不要让伤害延续
网上有段话很流行,如今这批接孩子、送孩子的80后们,都是曾经没人管、没人接送的那帮孩子,小时候淋过得雨就不想让孩子再淋一遍。
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要学会与自己和解,尤其是调理自己的情绪,一定要注意不要把这种伤害延续到下一代人身上。
如果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阴影非常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当你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忍不住会重复父母当年的举动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有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就是成为父母,因为不需要通过任何考试,但成为好的父母却很难很难。
养儿育女,不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更不要把养孩子当成是一种投资回报。
学会正确爱孩子,等孩子犯错时,给孩子一些时间,要知道每一个小错误都是孩子成长的路,当孩子跌倒时,给孩子鼓励和力量,告诉孩子勇敢走下去,父母这种无私、宽容的爱就像黑夜里的星辰,指引孩子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