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数学错题本完全流于形式,费了大量的时间。能感动自己,但却无法感动成绩。大家要明白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用错题本?错题本到底要摘录什么题?怎么样用好错题本?我们听听这位老师的分析。(以下素材源自网络整理)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错题本?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就要回到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题?用大白话来说,做题其实能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解题的熟练度,自然也就有助于考试。
但是相比机械的、低效的、反复的刷题,高质量的做题更重要。数学题到了初中之后,你就别臆想着靠数量胜了。我一直说深入的思考错题,吃透老题,比盲目的做一大堆的新题一定是更有价值的。
错题本就是这样的工具,它起到了筛选和保留的作用。把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题记录下来,通过定期的回顾、思考、重做 ,把相关的问题彻底消化掉。你也可以这么理解,做完题订正好错题,做题的过程其实并没有结束,显然订正一次是不能保证完全掌握的。甚至这还可能只是依靠短期的记忆来做的。
对于任何的一道题,只有我们真正掌握它的时候,这道题才完成了它的使命。或者说我们榨取完了这道题的所有的价值,再让它“退居二线”,移出错本,否则你的错本只会越来越厚,耽误你将来的复习时间。所以错题本也是一种帮你把题做完的工具。
第二个问题,错题本要摘录什么题?
使用错题本最大的误区是,只收录错题和不会做的题。估计有很多要会惊讶,难道不是这样吗?它要收录的,其实是有四类题。
首当其冲第一类题当然是错题,也就是你做了但是做错的题。第二类是不会做的题,你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还不足以拿下它。不会做,直接放弃或者半路放弃的题。
第三类是猜对答案的题。比如考试的时候一些填空题,虽然答对了,但是如果真的需要解题过程的话,你可能就做不出。如果当时你是依靠猜测答对的,那这题也是你薄弱之处,这次做对纯属碰巧不需要解题过程,所以得收录到错题本中。
第四类,做了很久才做出来的题,这类题目虽然最终得到了解决,但解题过程磕磕碰碰的,思路不顺畅,反映出对题目所蕴含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掌握其实是不够熟练的。
大多数的同学都会将前两类题目摘录到错题本。但后两类题但很少有同学也录入到错题本当中。因为在作业本或者试卷上并没有一个显眼的大红叉,往往就被忽略了。可以说这是错题本使用的第一个大误区。
第三个问题,怎么用好错题本?
使用错题本的核心动作绝对不是抄题,而是思考。所以我们可以将错题的题干剪下来粘贴到错题本上。或者用蜜蜂试卷这类带错整理功能的软件,用打印的方式把错题打出来。毕竟有些题干相当长,抄题确实会消耗我们大量宝贵的时间。有需要的网友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了解下。
蜜蜂试卷可自动识别错,对各科错题整理都适用,是个不错的好帮手。
想要用好错题本,我们需要做好下面的几件事。第一,对于错题本上的每个问题,追问它到底牵涉到了哪些概念;哪些公式;哪些定理;,哪些性质;在课本上是不是有类似的原型题?
第二,对错题本记录的题目进行归纳整理。一定要建立题与题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网络会进一步地显示出你的学习的漏洞。同样的当我们把每一个新题录入的时候,也应该做好这样的关联动作。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烈建议大家错题本要用活页的原因。因为你可以把一类题放到一起。在你抄上去的时候就应该回顾一下,错题本上是不是已经有类似的问题了,如果有的话,为什么又做错了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埋头苦学,却从来不思考总结是很难有提升的。
第三,一定要定期地回头看错题本。这个间隔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间隔太短的话,基于短期的记忆就能完成解题,觉得这个题会做了。但你可能并没理解,并不知道底层的思考是怎么样的。
第一次15天左右回头看,下一次一个月再去做一做这道题,如果两次都能流畅做对,那么可以将这道题移出你的错题本。这也是活页错题本的好处,无论是添加还是移除错题都相当方便,不影响其他错题的收集和整理。
另外间隔太长的话,错题本就会变得越来越厚,面对一整本的错题本,你一定会产生一种畏难的情绪。
从学习的角度来讲,及时消化前面所学的内容,也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除了找到恰当的回头看间隔,还要注意回看的方式。核心还是去思考,而不是去看一遍解析。
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一定要遮住答案,并且思考这个题我现在能不能做,当时到底错哪儿了?这道题考了哪些知识点,涉及到什么思想方法,然后再去动笔。千万千万不能偷懒看一眼答案,骗自己说这个题我现在能看懂。看懂不等于懂,确定融会贯通,才可以把这道题从本子上抽掉。
当你能够顺利的进行这种定期的回顾和消化,你就会发现错题本是一个从薄慢慢到厚,再从厚慢慢到薄的过程。错题本使用的理想状态是这样的:一个学期过去,你发现手里的错题本的厚度始终没多少变化,前面记录的错题因为已经完全掌握,消化吸收了。都在慢慢地移除,剩下的始终是有限的题量,这种错题本的使用方式才是简洁、高效的。
当然到最后最薄的、最精华的错题本,不是实体本子,而是存在于你心中的那套经过提炼的,稳固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的结构。错题本的使用逻辑和学习的逻辑其实很像,都是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
我们必须把已经学过的东西消化、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会贯通,能够输出,运用到解题中来。经过这样消化的东西就容易记忆,以后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就得心应手、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