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和先生一起观看了《哪吒之魔童闹海》,看后确实有很多感触,思考着电影中不同人物的言行,有孩子、有兄长、有父母、有教师,还有被他们相互编织而交融形成的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且从一位幼儿教育者的角度谈谈对影片中不同角色的思考。
1.孩子的角度:
不同个性背后的共性
小哪吒的傲娇一直贯穿始终,直到在炼丹炉中,身中“咒语”魔力,经历妈妈消失后全身怒火爆棚,不断撕裂自我重塑肉身变成真人后才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此时的哪吒言行稳重,内外坚定,且表里如一,已不是那个当初淘气的小顽皮。
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孩子成长的蜕变,从懵懂顽皮到礼貌谦恭,在个人成长变化中需要自我革新,在不断自我打破重塑一个真正的“我”。
在敖丙的经历中,始终看到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不愿躺平富贵做龙太子,而是遵从内心踏出自己的一条精彩之路,虽坎坷挫折,但愿意与哪吒共同挑战,活出自己的生命之路。
还有申小豹,那个刚会变成人身的可爱孩子,为了拯救父亲不顾生死安危愤然出手,也为了成全哥哥继续修炼,搁置自己的愿望而遵从哥哥的安排,只是那么小小的孩子竟如此懂事乖巧,让人怜爱。
在几个孩子的身上,看到不同的性格的孩子,一个是古灵精怪,一个是温文尔雅、一个是懂事乖巧,本性不同但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向上向善的人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这些不同的角色不就如同班级不同的孩子吗,不同的孩子个性不同,都有自己的“一百种语言”,但他们都是自我主导的学习者,都渴望积极主动地生长。
2.兄长的角度:
榜样力量的引领
影片中有两组兄长的关系,一个是哪吒与金吒、木吒,一个是申小豹与申公豹。
金吒、木吒还有申公豹都是榜样的存在,他们的光环效应时刻影响着自己的弟弟,也因此小哪吒和两位哥哥在相聚时,小哪吒很担心自己的容貌毁了自己在“哥哥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他不自信地问敖丙他长得如何,敖丙这样评价“虽然你仪态懒散,但意志坚定,虽然你个头矮小,但内心强大,虽然你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啊,虽然你眼眶发黑,鼻孔朝天牙还缺了一颗,但我觉得你就是很好很好啊。你兄长一定也会这么想的。”不自信的哪吒最终还是“变成”了“敖丙”的化身和哥哥相聚。
榜样具有无限力量,影片的“哥哥”如同生活中我们教师认为的“好孩子”,我们的目光、我们的期望都会不由自主多关注了这些孩子,并以他们为榜样激励着其他幼儿,殊不知,此时还有更多“不自信”的“小哪吒”期待我们的关注和鼓励。
3.父母的角度:
我们爱你,而你是自由的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都拥有幸福,如同哪吒的父母在孩子塑形变身时,说出许多具体要求,可见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
在东海龙王对儿子的一段话中,看到了父母对孩子教育观的调整和转变,东海龙王对敖丙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母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自己闯……”,从中我们看到作为家长的放手与退后。有时我们费尽心思为孩子精心准备好的一切未必是孩子需要的,我们的孩子们渴望自己去探索、去踏出自己的生命之路,父母要做的就是“我们爱你,而你是自由的”。
由此想到,作为家长或教师的我们,对待孩子的“我为你好”往往是“一往情深的独角戏”,如何成为孩子合格的父母,需要家长退后再退后,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爱的鼓励和关怀,感受到“爸爸妈妈是永远是爱你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和渴望,家长只需目送与期许。
3.教师的角度:
该出手时再出手
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在陪伴哪吒时,和哪吒打成一片,没大没小,没有师者的严肃和威严,只有在一起的轻松与默契,关系融洽,不离不弃。在哪吒多次出手时,师傅只是观望者,关键时刻才用他的魔法助力徒儿,真所谓是“该出手时再出手”。
在这对哪吒师徒身上,看到和谐的师幼互动,看到师幼之间的同频共振,更看到教师的适时介入,这不是我们要追寻的理想的师幼互动吗?
不仅仅是影片中的多重角色,影片最后的情节中,无量仙翁躲藏的密室门,其识别系统让我感受到高科技的与时俱进。因无量仙翁脸形的臃肿变化导致识别系统无法识别开门,从中看到机器和人的差异性所在。人是灵活富有动态弹性的生命体,而机器却是固定死板无法灵活切换的载体,它只是工具,无法替代当下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影片中还有许多令人寻味的地方,如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两个不同的“人”,一个美(小龙王的化身)一个丑(小哪吒的化身),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具有多样性,一方面渴望完美,一方面又缺点不断,如何看待自己,就需要不断正视自我,审视自我,并接纳自我,改变自我,最终形成独特的自我,如同哪吒一般!
2025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