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妹妹家玩,我给9岁的外甥女阳阳买了一个拼插玩具,里面有大概上千个零件,安装好了是那种粉嫩嫩的造型小灯,打开开关,会发出梦幻的光,还装饰着好多好多的花朵,还有秋千、南瓜马车。
别说小女孩了,我看着都喜欢。
但阳阳只是看了看,说:“这个太难了,我可做不了。”就又低头玩手机了。
过了一会儿,她又嘟囔了一句:“我以前做过比这简单的,这个太难了,我肯定不行。”
我起初以为她不感兴趣,没想到,又过了一会儿,她找了把剪刀,要打开包装,说:“我先看看是什么样。”
显然,阳阳被这个玩具吸引了,但根据她的经验,把整个玩具拼起来难度很大,她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到,但如果放弃,又有点心痒痒。
我说:“咱俩一起做好不好?”
阳阳立刻答应了。
整个玩具分5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好几包零件。我们先把第一部分的零件倒在一个纸盒子里,哗啦啦一大堆的零件,看着都眼花缭乱。
阳阳说:“啊,这么多,我可做不了,太难了。”
反正下午也没什么事,就陪她玩吧。
我说:“别着急,咱们照着图纸一点点来,弄到啥样算啥样。”
没想到,这一陪就陪到了晚上。我俩玩得都很尽兴,各自收获满满。
在这个过程中,我又一次体会到:
只要家长带着觉察,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好父母功能,这些陪伴游戏的日常互动,就是增强孩子内驱力的魔法时刻。
这样的时刻无处不在。
02
具体怎么做?我总结了几个方面。
1. 分清主角和配角
一开始拼装,我就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我是配角,阳阳是主角。
我负责配合、支持阳阳。
所以,整个过程中,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打下手,从一堆零件里找到这一步需要的几个零件,由阳阳负责安装。
起初有几次,我有点心急,忍不住自己也动手拼。两个人一起拼,效率不更高吗?
但我很快意识到:我陪阳阳玩,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尽快拼装好玩具,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点亮她。
这比拼出一个玩具更重要。
所以,有过那么两三次后,我就hold住自己想提高效率的惯性思维,跟着她的节奏走,做好辅助工作。
她拼这一步时,我就去找下一步需要的零件。
有时她翻来覆去总是装不好,我会问一声:需要帮忙吗?
有的地方确实很难,我就帮帮她,以免她因为太难而放弃。
更多的时候她不吭声,我就由着她自己鼓捣。
着什么急呢?
我们花了快两个小时,终于把第一部分拼完了,我俩都特别开心,阳阳更是兴奋地拿着作品给大家展示。
我猜,阳阳之所以这么兴奋,是因为她很清楚,这个作品主要是她自己完成的——
这份成就感,是她自己扎扎实实挣来的。
这时候,我很庆幸自己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太多插手。否则,她现在的成就感、兴奋感就打了折扣。
总结:
游戏和学习都一样。
想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就要甘当脚手架。
脚手架的作用是:跟着孩子的节奏走,平时做辅助,适时做引导,遇到困难帮一帮。
千万不要一时心急,抢占了C位,那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看起来多快好省地完成了任务,但却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就感的机会,压制了孩子的内在动力。
有时候,家长的后撤,就是对孩子的成全。
03
2. 引导功能
再说说脚手架的引导功能。
如果留意观察,你会发现,脚手架会随着建筑物一起长高,且总比正在搭建的高楼高出一截。
这很像父母的定位。
说回到那天的游戏中。
玩具的第一部分要拼装一个底盘。这个部分确实有点难度,又是刚开始拼,我俩都不熟悉,在这里花了好大功夫。
当我们最终把底盘拼出来,我有意识地做了个总结:“我发现了,这个玩具一开始有点难,做着做着就没那么难了。”
等拼第二部分时,能明显感觉到,阳阳的吐心态稳了很多,她学会了安慰自己,自己念念叨叨:“都是这样,一开始难一点,后面就简单了。”
她应对困难的耐受力就这样肉眼可见地增加了。
刚开始拼时,阳阳经常把零件装反方向,导致下一步进行不下去。
我就和她一起返回上一步检查:诶,你看,照着图纸的方向把零件摆放好,这样就可以看出来是不是装反了。
阳阳就学会了,每做一步就对照图纸检查一下。到后面,她几乎没再出过类似的错误。
总结:
脚手架的引导功能并不意味着高高在上的说教、各种指点,而是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润物细无声。
就像在一些难点上,我和她分享我总结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不知不觉中就内化成为她的经验。
我陪她一起攻克难题,这一次的成功体验就内化成她自己的经验。
下一次,当她再遇到困难时,这个体验就会安慰到她,让她更有信心应对。
04
3. 同频回应
拼装的过程中,我俩的手在忙,嘴也没闲着,一直在叽叽咕咕地聊天。
我很少给出建议,更少否定,大多是回应她的情绪。
比如她好不容易装好一个部件,结果稍微一用力,部件又散架了。阳阳说:这破零件,我都红温了!
我就说:“可不是,这可太让人红温了。”
她反复鼓捣搞不定,我接过来帮她弄,说:“哎呀,这块确实很难装,难怪你红温呢。”
她自己搞定了一辆南瓜车,我发自内心地赞叹:“哇,你可太棒了,居然把这个南瓜车装出来了,原来是这么装啊,你可真聪明!”
当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一部分,看着初具雏形的作品,阳阳开心得手舞足蹈,我忍不住伸出手,和她击掌相庆,把气氛烘托到高潮。
总结:
我的回应总是跟着阳阳走。
她兴奋,我也兴奋地回应。她吐槽,我也和她一起吐槽。
我不仅仅是陪她玩,我自己的一部分好像也做回了小女孩。
两个相差几十岁的生命之间好像有什么在连接,在流动,在同频共振,和谐得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彼此都得到滋养。
05
4. 星星眼
除了同频回应,我找到机会就对阳阳各种夸赞。
“你咋这么厉害呢?这么难都拼出来了!”
“让我看看你的小手,怎么这么能干?”
如果此时她抬头看看我,会从我的眼睛里看到星星的光芒。
孩子需要这种星星眼,让她从大人的眼里得知,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的。
总结:
父母眼中的光芒就是一种镜映,是孩子内心成长必须的养分。会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她对自己积极的认知就会一点点建立起来。
鼓捣了两个小时,第一部分初见雏形
5. 学会示弱
有几次需要找很小的零件,我翻翻捡捡找不到,就会求助:“阳总工程师,我需要你的帮助,快来帮我找找这个零件。”
小孩子眼尖,我俩一起找,很快就找到了。
我的夸赞及时跟上:“你的眼可真尖,这么小的零件,你一下子就找到了!”
总结:
示弱的作用就不用说了吧,大人省事,还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何乐而不为呢?
06
6. 给到空间,让孩子体会自己的感觉
有时阳阳拼累了,或者有点挫败,就说:“我不拼了,太麻烦了。”就跳开去吃零食,玩点别的。
我也不劝说她坚持,也不诱惑她继续,只是继续做我的辅助工作。
过不了几分钟,她缓了一缓,又跳回来:“我回来啦。”
有一两次她吐槽得多了,我还会问:要不咱们今天先停在这儿?
阳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不要。”
到后面,阳阳更了解自己的状态,不再说“我不拼了”,而是说“我要休息一会儿”,跑到一边吃点喝点,休息一下,回来继续拼装。
就这样,我俩叽叽咕咕,说说笑笑,从午后一直拼到了太阳落山,拼了将近三个小时。
总结:
我猜,她也许意识到,这件事不是一个外界加给她的任务,她是这件事的主体。她如果不想继续了,随时可以停下来。
当不用与外在的压力对抗,她就要面对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要不要继续。
她也许意识到,自己说不想拼了,只是当时自己有点累了,休息一下,她还是想继续。
当决定权回到自己身上,她更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状态,也更清楚自己的意愿。
07
我和阳阳都很享受这三个小时,我们玩得兴致盎然。
虽然我事后总结了这么多,但并不意味着我是带着功利和套路去做这些事。
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当时心态的自然流露,只不过,我会带着觉察,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做什么,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不急着做出一个看得见的成果,而是把重心放在看不见的情感连接、心理赋能、关系建构上。
我想,这种超越功利主义的陪伴,才是孩子滋养孩子生命的养料。
当孩子不断在日常互助中感受到我好、我能、我值得的时候,内在的动力也就油然而生。
当她一再体验到被全然的接纳,被欣赏被肯定,这种深层的安全感,也将会转化为面对未知挑战的心理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