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年初五了!
今天的朋友圈,比大年初一还热闹。
别问,问就是在迎财神。
我看,这才是独属于国人的浪漫吧。
大家年过得怎么样?
我们除夕当天踩点飞回来,正正好赶上年夜饭和看春晚。
之后几天就是躺平了……
躺平中夹杂着点“小闹心”。
倒不是什么大事儿,但你知道的,过年孩子们只要聚了堆儿,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就是——打架。
他拿了他玩具啦、他把她推倒啦、她又玩游戏不带他啦…
咱不是在劝架,就是在劝架的路上。
说实话,对于身经百战的老母亲,尤其是二胎老母亲来说,劝架不是什么难事儿。
但过年期间,就有那么一丝丝微妙了。
因为跟孩子闹矛盾的,很可能是不常见面的亲戚家的、闺蜜家的,以及邻居家的娃…
怎么办?
你说,要是陌生人之间,大不了就是一拍两散,以后能不能见着都说不定。
但在熟人局可不是这样。
吵得酣畅淋漓的是孩子,想钻地缝儿的可是老母亲。
管吧~
拿捏不好分寸。
说自己家孩子,她嫌你帮着外人欺负她;说别人家孩子?额,不能说、不能说…
只能拿一副官方腔调,说点冠冕堂皇的“不要吵架、朋友之间要友善、要互相分享”,当然一般没用。
不管吧~
谁知道孩子会吵成啥样?
自己娃受了委屈,你心里不舒服;但要占了上风,那也很尴尬。
咱能怎么办?
老母亲不语,只是一味的脚趾抠地。
老姐妹儿知道的,我家和小姨家,4个娃,那要吵起来,也是能把家里天花板掀翻的程度。
我也是在处理他们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慢慢找到了一些平衡。
虽然年马上过完,现在分享好像有点“马后炮”。
但你信我,迟早能用上。
#01
有些小摩擦,大人不需要太敏感
想起年前还没放寒假的时候,有一回带DD在小区楼下玩轮滑。
有个小朋友在超过他的时候,没控制好方向,不小心碰了他一下。
只是很轻微的擦碰,但因为DD还是技术小白,晃晃悠悠没稳住,摔倒了。
当时他坐在地上,满脸委屈的看向我,指着那个滑走的哥哥喊,“妈妈,他撞我。”
我说:那妈妈先扶你站起来吧,你受伤了吗?现在还要接着滑吗?
DD:滑呀!
然后,站起来拍拍土,滑走了。
结果邻居阿姨看到,比我先坐不住了,说:你怎么不拦住那个小孩儿呢?他都把孩子撞倒了,连声对不起都没说。
姐妹们,真不是我不关心孩子。
正是因为,养老大的时候踩过坑。
我太知道,孩子之间这种小摩擦,有时候真的不需要过度反应。
我一直在一旁看着,很明显,对方小朋友并非故意。
DD呢,他也并没有摔到哪,站起来又嘻嘻哈哈去玩了。
如果这个时候,我特别紧张的去查看,去找人家对峙,或者非让人道个歉….
首先,小摩擦会直接升级为大冲突。
其次,会放大孩子的委屈感,强化他自己被欺负的感觉。
这些都是把孩子养得更敏感的坑。
要知道,一个人越敏感,就越痛苦。
养过高敏娃的,或者自己是敏感型的,想必都有这样的体会:
一件别人能轻易过去的小事儿,在高敏人那里,可能要内耗许久。
这并不好受。
其实仔细想想,甭管是过年期间,还是日常,小孩子之间的冲突,绝大部分都是非常小的摩擦。
譬如DD和小又吧,在姥姥家这几天,多数时候都是:
玩摔跤游戏,一个把一个抓疼了;
吃好吃的,一个没等着另一个生气了;
要么就是,但凡有个啥新鲜玩意,哪怕是根溜直的木棍,俩人也要抢一抢……
能是多大事儿?
有时候俩人吵了架,我们还没得及发现,人家就又和好了。
反倒是,有一回姥爷看到俩孩子“互呛”,上前调解的那一刻,他俩就像是抓住了表演机会似的,开始上赶着互相告状。
结果,原本可以划水过去的事儿,姥爷得费半天嘴皮子才能解决。
所以,有了冲突,先别急着干预。
咱们观察一下,事儿不大,孩子的情绪状态也不是激烈,对方也不是故意找茬,那我们父母最好保持一定的钝感。
假装没看见,小事儿能翻篇的,就尽量不动声色的让它去翻篇,不需要再把事态扩大升级。
社交中,你钝感了,孩子就不容易过分敏感。
#02
孩子天生敏感,容易过度反击怎么办?
有人可能会说,我可以不敏感,但孩子天性如此啊。
有时候的确是很小的摩擦,对方也不是故意的,但敏感娃就是会反应很大,甚至过度反击,怎么办呢?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孩子之所以会反击,肯定是因为感觉自己受到了冒犯。
尤其是过年期间,我们去到的,可能是不那么熟悉的场合,遇到的是不那么熟悉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安全感本就不是很充足。
天生敏感+安全感不足,buff叠满,他的警觉性就会很高。
所以别人的玩笑,他可能会当真;别人无意的触碰,他可能会还手,甚至有更过激的行为。
我知道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会直接把孩子拉走,为了对方家长面前的“人情世故”,还要补上一句: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小心眼啊,你怎么这么小题大做啊!
但我必须要说:孩子被冒犯的这种感受,是合理存在的,这个我们是不能否认的。
“我感觉到被冒犯了,我想还击”,这个逻辑本身没有问题,甚至值得父母去保护的。
总比干挨打不还手的强吧。
但是呢,感受没问题、逻辑正确,不代表孩子的行为模式我们就要支持。
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更合理的,这才是父母要发力的地方。
具体怎么做呢?
#03
做孩子的情绪翻译官
排除个别孩子真的有点问题,大部分孩子之间的常规冲突,大多时候并非出于恶意。
90%的情况,只是因为年龄小的问题,把握不好分寸。
- 5岁之前,大多是把握不好肢体的分寸,力度控制不足。
本来是希望跟人家一起玩,结果一巴掌呼上去打的人生疼;
本来只是想表达一下不满,结果太使劲儿把人推倒了。
- 5岁之后,大多则是把握不好语言的分寸,词汇量不足,表达能力欠缺。
情绪一激动,就容易口不择言。
还拿DD和小又来说,因为玩具有冲突的时候,DD经常脱口而出:
“我再也不跟你玩了!”
“我永远不是你好朋友了!”
“我的玩具再也不许你碰一下!”
小又会被这唬人的气势吓到。
大人一看也觉着,哎呦,这么些“极限词”都招呼上,怎么吵到这么严重啦?忍不住上手干预。
但实际上,在说这话的娃心里,这事儿没你想的那么严重。
我们如果硬要按照“严重”的情况去替他们解决问题,反倒是添了一把火,让战况升级。
所以,我的经验:
做翻译官,替孩子解释,看似严重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很单纯的动机。
然后不做裁判、不断对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譬如上面DD的口不择言,我就会帮着翻译一下,把他背后的需求表达出来:
“因为这个玩具是新的,哥哥担心你那样扔,会把玩具弄坏,两个人都不能玩了。”
——(解释动机,他说再也不让你碰了,并不是真的这个意思)
“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哥哥放心给你玩吗?”
——(把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
当对方理解了孩子的真实意图,也会提供很多解决方案:
“我不扔了,我小心一点。”
“我不在硬地上玩,在沙发上玩。”
如果肢体上有行为不匹配动机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哥哥刚才不是故意的,阿姨先替哥哥跟你道个歉。他是在跟你玩的时候,太兴奋了,没控制好,把你打疼了。”(解释动机)
“你肯定很不高兴是吧,如果你不喜欢哥哥这样,想想可以怎么跟他说?”(让孩子想办法)
当然,对咱家娃,也得讲清楚:
“你这样做会让弟弟不舒服,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总之,把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去思考:
“我要跟他说,我不喜欢你这样打我,你可以好好跟我说!”
“我应该给弟弟道歉,我们可以换别的游戏玩。”
如此,不仅争执缓和了,孩子们的焦点也会从矛盾,转移到问题解决上。
相信我,孩子也不会喜欢动不动就吵一架,动不动就跟别人扭打在一起。
他们也愿意开开心心和和气气的玩耍,所以缓解眼前的矛盾,也是他们的需求。
更关键的,这样气氛不至于太尴尬。
大人之间不伤和气,孩子们也能更有分寸的相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
大家假期有没有什么见闻,有没有更好的缓和孩子之间矛盾的方法,评论区来唠一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