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儿子休学一年,毫无改变,我才醒悟:大多数父母,都在用错误的方式爱孩子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无条件接纳”这个词。身为父母,我们无不期望孩子在一个充满着关爱与肯定的环境里长大。然而,真正的“无条件接纳”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就意味着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予以纵容、放任呢?最近,我经历了一段深刻的反思和实践,终于找到了答案。

误把纵容当接纳

我的儿子今年15岁,去年因为生病休学一学期后,重读初二。回首往昔,我自认为在教育孩子的事上颇有些心得体会。我们夫妇二人始终着力于为孩子营造轻松、自由的家庭氛围,从不会强迫孩子完全依照我们的想法做事。

小时候,儿子不喜欢吃的东西,我便单独为他另做一份;午间不愿意休息,我就陪他玩耍;生气砸东西了,我会默默打扫,给他充足空间宣泄情绪。对于兴趣班,起初他兴致盎然,然而数节课过后,便觉得疲惫,不愿意再继续。我能体谅他的感受。毕竟他年纪还小,耐心与毅力仍处于培植阶段,这种情况实属正常。

然而,去年9月发生的一个事,着实令我怎么也没想到儿子生病返校后,发现学习进度难以跟上,与同学的关系也颇为糟糕,上课的时候烦躁不安,难以集中精力听讲。虽然我为他找了各科老师来补课,可是收效甚微。渐渐地,他对上学萌生出极为强烈的厌恶情绪,视上学为上刑般痛苦的事。

为使他能感受到被接纳与支持,我答应了他长期请假在家自学的请求。我原以为,只要我毫无保留地接纳他,给予他无尽的爱,他便能逐渐从困境中走出来。然而,半年过去了,儿子没有一点改变,反而沉迷于手机和游戏,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开始摆烂。

真正的无条件接纳是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刷到一个视频,讲述了躺平孩子的家长所陷入的误区,我才恍然大悟。我意识到,我所谓的“无条件接纳”,其实只是生硬地照搬了一些教育理论,而没有真正领悟其背后的深意。

真正的无条件包容,并非完全接受孩子的所有决定而不闻不问,而是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心理感受,正视其人格,理解他们的心情与想法。

爱与约束的平衡

洞悉这点之后,我决定调整自身的教育方式。

1. 保持轻松、向上的家庭氛围

儿子休学这段时间,我无时无刻不在恐惧和焦虑,担心他从此一蹶不振。为了能让他感受到“尊重与接纳”,我又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情绪,结果家里变得死气沉沉。

如今,我着手转变生活的重点,将目光从儿子身上移开,转而投向自己。我开始早起,进行跑步、骑行等运动,并且学会精心装扮自己,从而使每一天都活力满满。周末时,约上老公一同逛街、去电影院,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我发现,当我的生活变得鲜活起来之后,儿子也开始主动走出房间了,还埋怨我们出去玩不带他呢。我浅笑着回应说:“你不是向来喜欢在家里玩手机嘛,所以就没喊你。”儿子听完,撇了撇嘴,佯装出无奈的态度说:“可我也得吃饭呀。””

于是,我和儿子达成了共识:每次外出时,都不带手机,以便心无旁骛地享受美好时光。慢慢地,我和儿子的交流日益增多。时常一家三口外出找好吃的店,逛街,那愉悦舒服畅快的感觉便在心中油然而生。

2. 接纳想法和感受,但也要有底线、有规则

当我和儿子的关系有了明显改善后,我开始实施下一步计划,那就是引领他逐渐摆脱手机的束缚,走进外面那个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

我满怀好奇地询问他:“儿子,如果不玩手机,你最想做些什么呢?”儿子沉思了一下,随即兴奋地对我说:“我最想去旅游!””

于是,我们全家决定请个长假,自驾陪儿子去旅行。当然,我们的决定并非毫无条件。在计划旅行之前,我特意和儿子坐下来谈了一次,约定在旅途中控制手机使用时间。

途中,儿子很高兴,坐在车上,与爸爸热情地探讨着路线和景点。大多数时候,他都能很好地恪守承诺,只有在夜晚快要睡觉的时候,才会取出手机翻看照片、与朋友聊天。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趟旅行下来,儿子竟然一次游戏都没玩过!倒学了不少历史知识,还对当地的民俗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查了资料,跟我们讲解。

3. 引导孩子思考未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旅游结束之后,我们全家展开了一场推心置腹的谈话。我们对儿子说:“从前,我们劝你去上学,不许你玩手机,还让你出门去走动走动,可你一样都不愿意做。”现如今我们已经想通,实际上并非你不愿意做这些事,而是不想做我们要求你做的事,你是否认同呢?”

儿子点点头:“的确,我心里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事,可你们总是妄图安排我做事,这让我不胜其烦。””

我接着说:“爸爸妈妈所说的,你竟然都不赞同!”那么,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未来,也需要你自己来想清楚!这件事事,你觉得怎么样?是不是赞同呢?”

儿子思考了一下,随即说:“这个我同意!”我确实没思考过未来的事,基本都是你们促使我上学、学习的。”

我惊喜而且欣慰,但却故作淡定:“无妨,只要开始思考,总能找到答案。今天起就可以思考、探索,来日方长,可能性很多,爸妈支持你做自己喜爱的事!””

这次谈话一周左右,儿子跟我们说,他想通了,自己还是要回去读书。他还说:“我之前回学校,就怕跟不上,又怕同学看不起我!这次重新读初一,我已经不担心别人的闲言碎语,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足够了。”

爱需要智慧

陪儿子走过这段路后,我才幡然醒悟:爱,既需要付出,也需要智慧。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务必要明晰“无条件接纳”的真正内涵。这并非“不管不问”,而是一种蕴含着深层次智慧、带有约束性的爱。它能给予孩子满满的安全感与力量,推动孩子去思索,探索自身的人生方向。

孩子厌学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上面是一位妈妈的讲述。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厌学情况,而且这个趋势正在低龄化。

作为一个有多年经验的人,我能理解孩子们的感受。

以前我们读书时,一到课间就跑下楼玩,追追跑跑,没有什么限制。那时候的课间十分钟真长啊,我们总是等着铃声响了才跑回教室。

但现在,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出于安全考虑,课间不让孩子下楼,不许跑动,甚至除了上厕所都不让出教室。孩子们就这么从早坐到晚。

好不容易放学回家,还没喘口气,又要赶作业,一旁还少不了家长的催促批评。

很多家长,看孩子不舒服,想让孩子在家休息一下,可又担心孩子从此更加抗拒上学。

其实,心理敏感的孩子,生理上往往也会敏感,心理的抗拒情绪常常会通过身体表现出来,比如发烧、胃痛等症状。这并不是孩子装出来的。

但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孩子在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如此抗拒上学?

孩子不喜欢上学,通常有三个主要原因

1、课业压力大:重复性的作业和练习让孩子感到枯燥无味;

2、在学校受了打击:天性敏感的孩子在学业上不顺利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反而总是被批评打击,便容易失去信心;

3、人际关系问题:孩子在学校里的人际交往不顺利,社交出现问题。

如果是第一个原因,可以尝试与老师沟通。有些家长因为学习了新的教育理念,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了对立情绪。实际上,这对孩子非常不利。

一方面,家长的轻视和对立态度会影响孩子,让他们对学校也产生更多反感;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自己情绪化后,很难客观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放下成见去沟通,往往能让我们发现问题没想象中那么严重,孩子也没想象中那么脆弱。

如果是第二个原因,那么协助孩子提升学习能力肯定是更好的选择。家长可以搭把手协助孩子适当提升成绩,孩子会更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及时帮助孩子疏导情绪,降低期望值,平衡心态。

如果是第三个原因,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去社交,想想看,我们小时候班里是不是也有一些成绩不好但很爱上学的同学?因为他们在学校有期盼,有好朋友,有交流的乐趣。相比学业压力,人际问题对孩子的影响更深远。

通常,每个厌学孩子的背后,都是以上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先找到原因,然后用相对应的方式去解决,厌学问题便会引刃而解

希望这篇文章给给大家一些启示,也希望家长都能意识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陪伴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儿子休学一年,毫无改变,我才醒悟:大多数父母,都在用错误的方式爱孩子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