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泰戈尔说,“当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月亮。”
生命中每一天都是唯一,都很重要;我们不必为流逝的曾经惋惜或遗憾,却可以以过往为鉴,从当下着眼,马上改善。
尤其对于教育孩子,我们来看影响深远的重要时间节点。
一、9-12岁(大约小学4-6年级)
人生是连续的。
小学4-6年级更是位于从父母主导、辅助学习,逐渐过渡到自主学习的中间阶段、攻坚阶段。
如果一二年级时各种习惯尚未完善,此时加紧补一补尚可来得及;不然到了初中,孩子进入青春期,要纠正不良习惯更加困难。
要重点关注什么习惯呢?
养习惯。
1.学校课业学习习惯
让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成为闭环。不复习不作业,作业检查当天学习效果。关于细节,另有长文讨论,这里不赘述。
2.阅读/早读习惯
坚持早读。337阅读法就很好:每天读3种体裁(唐诗/古文/散文/英语等),同样内容坚持7天,自然而然都能记住七八分。
阅读是有复利的。阅读内容重点选择经典读物。每天阅读至少半小时,重在坚持。
3.运动习惯
运动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增进亲子感情。
4.整理习惯
人是统一的整体。不会整理生活物品的孩子,也不能期待他会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物品。不会整理归纳,折射的是懒散的性格。
二、12-15岁(大约初一到初三年级)
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开始思考”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厌学、“早恋”、抑郁等问题常有耳闻。
对于青春期孩子,父母要重点关注什么呢?
多陪伴。
1.激发孩子思考未来要做什么。
这不仅是激发学习动机,也是励志,找到人生方向。
只有方向明确了,才有更饱满的激情学习。
2.观察孩子情绪状态、学习状态。
孩子逐渐独立,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什么话都对父母说;此时父母更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缓解孩子负面情绪,确保孩子每天都有积极状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3.关注孩子的同龄人交往和信息环境。
进入初中后,孩子的同龄人影响更是甚于小学。
父母要关注孩子主要与什么人交往,经常上什么APP,读什么书等等,为孩子营造积极正面的信息环境。
三、15-18岁(大约高一到高三年级)
电视剧《漂白》里甄珍妈妈,由于不懂放手,不能心平气和与女儿相处,生生把女儿逼得离家出走,悲惨落入恶人手里。
如果说小学、初中的孩子对父母有反抗心,却没有反抗力,即使想要反抗父母也不得不待在父母身边的话;到了高中,孩子渐趋成人,已经具备基本反抗力量了…父母家庭如果此时不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接纳、包容,他就极可能不想回家,甚至离家出走!
朋友的女儿曾在外国留学,并得到了OFFER,还有一位外国男孩热心追求,力邀她在当地工作定居。女孩还是毅然而然回了国,因为她想待在父母身边。
你看,家庭温暖,让孩子感到接纳、理解、包容、幸福,TA自己都不想走远。
对于15-18岁准成年孩子,父母要:
1.放手,少评判孩子。
2.从父母的管束到“朋友的建议”。
3.让孩子感到家庭温暖,家庭是TA永远的港湾。
写在最后
我发现,许多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都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
这些父母往往忘了孩子在成长,还在用儿童期那一套方式爱孩子。
其实,爱要与时俱进,而不是刻舟求剑。
0-12岁儿童期:父母要当领路人,牵着孩子走。
12-15岁少年期:父母要当成长教练,陪着孩子走。
15-18岁青年期:父母要当啦啦队,看着孩子走。
刻舟求剑,不知不觉你就被孩子甩到脑后还不自知。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与孩子共同到达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