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忙忙碌碌,朵妈抽空刷了几部纪录片。
秉持着好东西一定要与各位亲分享的人品,兜得慧给大家推荐BBC教育纪录片
《学校交换:阶级差异》。
一起来了解一下,堪称世界标杆的英国教育,是如何“卷教育”的,富人们如何确保子女不跌落阶层。
同时,咱们也看看在全球阶层固化的困境下,社会底层的孩子有没有希望实现阶级跃升。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 天然有壁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是英国教育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
私立学校的经费源于学费和私人投资。
学生入学有严格的选拔流程,必须通过笔试和面试,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学业水平与适应校园文化的能力
只有7%的英国人能够就读私立学校,但也正是这一小部分人占据着国家的高级职位。
片中的沃敏斯特学校,是一所具有三百年历史的高级寄宿学校。
它最初是一个贵族为封地上的孩子创办的免费学校,后来被打造成了一所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2015年的寄宿学费高达2.7万英镑。
沃敏斯特占地60英亩,有12个专业网球场,校内风景如画,有些建筑还是保护文物。
一把都铎王朝风格的靠背椅传承了两百多年,更是全校的骄傲。
沃敏斯特(为方便阅读,后面写作私立学校)每年有900万英镑的预算,64名教师负责教育370名学生。
校长马克自豪地表示:我们能够提供观世界一流的教育品质。
公立本罗斯学校由政府出资管理,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
主要招收本地学生(类似咱们的就近入学),同时也招收持有长期身份证的外国公民子女。
本罗斯每年预算大约500万英镑。
两所学校教师数量差不多,但是本罗斯有700名学生。
“700”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本罗斯(为方便阅读,后面写作公立学校)每两三周就会从斯洛伐克、叙利亚、伊朗等动荡贫困的地区接收一批插班生。
可以说:私立学校严格挑选学生,择优录取;公立学校捡进筐里就算菜,来者不拒,除非学生主动退学。
交换学校 瞥见另一个世界
两所学校既没有什么共同点也从无交集。
接受交换实验之初,私立学校校长马克有着成功教育者的自信,他十分愿意分享自己的办学经验。
校长说:如果每个学校的关注点都和私立学校一致,一定会井然有序。
公立学的校长乔,她在这所学校当了十几年的校长,对学校和学生充满感情。
朵妈觉得,她不仅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更是极具情怀的教育家。
乔最关心的是:为什么私立学校的孩子能获得高阶的职位?
她希望借鉴私立学校的教育模式,为自己的学生找到更好的出路。
乔说:“从事教育行业越久,我越肯定,教育是打破不平等的关键。
虽然这个世界和我们国家都存在不公平现象,但我不希望自己成为加剧这种现象的人。
既然我们要为下一代建立更公平的社会,那就要先改变学校。”
于是,两位校长各自带着三名学生,开始了交换实验。
不知道是不是编导刻意为之,参加交换体验的三对学生单从外表看就有显著差异。
私立学校的三名学生相貌端正,衣着整洁,散发着家境优越的孩子特有的从容自信。
公立学校的两名学生来自贫苦移民家庭,一名是底层白人的孩子。他们衣着简朴,神情畏缩怯懦。
在公立学校度过一周,最受震动的不是三位出身富贵的学生,而是私立学校的校长。
不到短短一周时间,公立学校就接收了13名新生。
私立学校新生入学前,校长必定要与家长细致交流,公立学校是无法做到的。
入学测试显示,来自私立学校的学生阅读能力超过18岁群体的平均水平,同龄的公立学校新生却只有7岁儿童的水平,原因是他们的母语并非英语。
而公立学校有一半学生的母语不是英语,三分之一学生有读写障碍或自闭症等情况,需要特殊教育。
因此,学校每年要花掉1/5的预算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补课。
要补课的学生有一部分是纯粹不爱学习,一部分成绩不好因为不会说英语,还有一部分学生吃饱穿暖都成问题根本没有精力学习。
要改变这些孩子,需要家族、学校、孩子共同努力。
说到底是需要投入很多很多的钱,这一点恰恰是最难解决的。
到达公立学校之前,富二代赞德像绝大多数既得利益者一样,对自己的好运视若当然。
他不喜欢人们基于他家的豪车豪宅产生刻板印象,给他贴上“富二代”的标签,他希望人们看到他自身的优点。
赞德的同学凯蒂则意识到:为什么我能够得到一切,成为接受私立教育那7%的人,我很幸运,我运气太好了。
面对冲击 不同的选择
第二集,公立学校校长乔带着三名学生前往私立学校。
迎接他们的,是美丽的校园环境和全新学习、生活方式的冲击。
纳兹一家是来自叙利亚的库尔德政治难民。
私立学校优越的条件让她陷入了深深的自卑,非常不适应,恨不得马上逃回家。
纳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想要什么。
她就读的公立学校已经是父母竭尽所能为她选择的最好的学校,不能让他们的努力付诸东流。
她不想做个普通人,她想考上牛津剑桥这样的一流大学,她甚至有当首相的野心。
她和私立学校交换生凯蒂关系很好。
“幸运的凯蒂”还迷糊着呢,她对未来没啥明确的想法,因为“这个也不错,那个也挺好”。
当凯蒂说出她的爱好是烘焙和音乐,她的理想是做个小学老师时,纳兹禁不住瞪大了眼睛。
这算什么理想?这些不是她垂手可得的东西吗?
纳兹感到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她不属于这里,私立学校孩子的世界与她的世界完全不同。
和纳兹相反,捣蛋鬼布莱特非常喜欢私立学校。
以前,他上课调皮捣蛋,课余大把时间花式玩耍。
他的神逻辑是:家里没有学习的地方,少做作业还给老师省事了,他们不用回家批作业了。
到私立学校让他大受刺激。
他看到了差异巨大的另一种生活,见到了以往不敢想象的名人。
他不想一事无成,不想走工人阶级男孩的必经之路,他想留在私立学校心无旁骛地学习。
私立学校校长与他的单独交谈更是激励了他,让他决心做出改变。
精英教育 巧妇难为无为之炊
让散漫的布莱特甘愿放弃自由接受约束的,正是穷孩子无法企及的精英教育。
私立学校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表: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熄灯睡觉。
每天清晨,老师高声歌唱着闯进宿舍,把贪睡的家伙从被窝里揪出来。
规律作息对学生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也能促使他们学会自律,教他们更加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公立学校的很多孩子要睡到八点才起床,不少人不吃早饭以便挤出时间多玩会儿游戏。
公立学校下午三点放学,基本不留作业。学生回家睡一会儿,继续疯狂玩游戏。
私立学校五点才放学,校内有专业的网球场、游泳池等等设施设备供学生强身健体。
学校更是安排多达42个课外社团充实学生的业余时间,强化素质教育。
公立学校也想开设更多的课外活动,但是苦于经费捉襟见肘。
一些基本的体育项目要学生自备器材,深受学生喜爱的拳击课甚至要到校外租赁场地。
私立学校不时请来成功人士和知名学者,学生们年纪轻轻就见过了重要人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无疑得到心理暗示:你离成功人士这么近,你也能够成为这种人。
而公立学校的校长根本没有资源说服名人到她的学校去。
实验开始前,公立学校校长为自己的学生不能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苦恼和愤怒,但是社会阶层难以逾越,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
私立学校的教育模式启发了她,她甚至希望所有学校都能实行寄宿制,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学生。
交换之初,私立学校校长认为公立学校教育成绩不理想,是因为教育者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了解了公立学校的困境,他不得不承认:
我当初的想法有些天真,低估了在公立校推行的难度。在私立学校推行我的理论确实容易些。
他反过来希望英国未来不再有私立学校,让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朵妈要说,这不仅仅是英国,是全球的教育困境,难道是教育者放下偏见,达成共识就能改变的吗?
剧透一下,结局令人感动,调皮鬼布莱特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奖学金,实现了进入私立学校学习的梦想。
留在公立学校完成学业的纳兹,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依靠自身努力,考进了剑桥医学院,向着不平凡的理想步步靠近!
这部纪录片值得一看,虽然说的是英国教育,但也解释了当下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为什么家长挤破头也要送孩子进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