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有个关于#学生上网课的真实现状#的话题,吸引了上千万网友关注和讨论。
我看到了其中一位博主分享的视频,让人十分感慨。
视频里是正在上网课的学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玩游戏;还有些孩子更夸张,一边听课一边吃自热火锅,热气熏得镜头都看不清了……
为了享受短暂的快乐,这些孩子在一堆学习软件和资料中间,呼呼大睡。
怪不得有人说:想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毫无节制地享受快乐。
01
“垃圾快乐”到底有多可怕?
handsets
“垃圾快乐”有多可怕?拿玩手机举例,美国曾发起一项调查:
他们花了10年时间,跟踪调查了100个孩子,其中有50名经常玩手机,另外50名接触不到手机。
10年之后,结局令人震惊。
那些经常玩手机的孩子,视力普遍下降,身体素质也更差,他们的专注力以及学习能力也明显低于不玩手机的孩子。
在学业表现上,玩手机的孩子成绩大多都不理想,甚至不少人中途辍学;而不玩手机的孩子大多数能顺利完成学业。
如今,各种电子产品成为了“垃圾快乐”的主要载体。
互联网上,搞笑、夸张、无厘头的内容不断冲击着孩子的感官,网络游戏又让孩子深陷其中。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原本成绩优异,在班级里也算名列前茅,平时文文静静的,除了看书就是出门打球。
可自从上了高中后,他有了自己的手机,一切都变了。他开始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短视频,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些上面。
这些“垃圾快乐”看似轻松愉悦,实则却将孩子的时间、精力和未来都腐蚀掉了。
一旦习惯了这种轻松获取快乐的方式,孩子就很难再静下心,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快速获取刺激和快乐。
02
垃圾快乐=“毒药”
handsets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如何看待毁掉孩子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这个话题引发了众多家长的共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手机成为了垃圾快乐的传播源,而过度沉迷其中的孩子,遭受着全方位的负面影响。
从生理层面来看,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孩子的视力首当其冲受到损害。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目前的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上升,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
为何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只增不减?这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
比如说暑假,哪个地方孩子比较多?眼科医院至少是一个备选答案。
除了视力问题,久坐不动玩手机还会导致孩子身体素质下降、肥胖、驼背等问题。
在心理和认知发展方面,垃圾快乐带来的危害更加深远。
大量碎片化、低质量的信息充斥在手机的各种娱乐内容中,孩子长期接触,会导致思维变得碎片化,难以形成深度思考的能力。
孩子在刷短视频时,每个视频时长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快速切换的画面和信息,让他们的大脑来不及深入思考和理解。
久而久之,孩子在面对需要深度阅读、逻辑分析的学习任务时,就会感到吃力。
03
父母要成为“一道墙”
handsets
当孩子沉迷于“垃圾快乐”时,父母要成为它与孩子之间的“一道墙”,不妨来试试这三个方法:
1、言传不如身教
苹果之父乔布斯,虽一直身处电子产品领域,却从来不在家中使用。
曾经有记者采访他问:
“您在家玩手机吗?”
乔布斯回答:
“我们家限制出现电子产品。”
如果家长自己下班就瘫在沙发玩手机,吃饭也机不离手,孩子自然容易被吸引。
若家长能以身作则,孩子也会受到正面影响。
2、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 即时满足:是一种尽早满足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等待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的心理状态。
- 延迟满足: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在即时满足的时代,我们应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帮助孩子克服诱惑,着眼长远目标。
可以从日常小事入手,比如孩子要玩具,就通过让他完成任务来换取,让孩子明白收获需要付出努力与等待。
学习上,也可以先引导完成学习任务,再做喜欢的事。通过持续训练,孩子就能学会控制欲望,专注长期收益的事。
3、陪伴多一点,离开少一点
孩子沉迷垃圾快乐,很多时候是因为内心孤独、缺少陪伴。
放学回家看到忙碌或只顾玩手机的家长,孩子就只能去虚拟世界里找娱乐。
家长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晚饭后可以散步聊天;周末可以去公园、动物园;假期可以安排家庭旅行。
高质量陪伴能让孩子丰富生活,不再依赖垃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