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常常以为,学习要找完整的时间,就比如我写文章,那我必须得空一两个小时出来。但事实上,我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写,只要想写。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有大量不被打扰的时间用来学习,白天要忙工作,晚上又觉得太累,不想动脑子,周末又想睡懒觉,再出去公园运动一下,和朋友约个饭,一天的时间也完了。但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当然,以前我认为碎片化学习是个伪命题,从“碎片化”三个字顾名思义,怎么可能完整呢?事实上,碎片化时间的学习,也是可以长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
比如,我们把碎片化时间学习,变成知识卡片式学习,一段碎片化时间,我就学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记一张卡片笔记就好了,这种卡片笔记就是最小化的学习单元。然后再把这些卡片笔记,通过标签的方式,搭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还记得自己前几年刚开始学看书的时候,总是看不进去,白天上班,累了一天,晚上回去脑子根本不想动,然后告诉自己,那周末看,周末有了大把时间,但看了不到一小时,又觉得看累了,得歇会儿,于是拿起手机就不知不觉刷了起来。
当放下手机的时候,大脑的注意力已经被消耗殆尽,更不想捡起书了。一本书就这样,断断续续半年也没看完。
现在回想,其实自己想要一整块时间看书,反而对于当时的自己完全做不到。正确的做法,我认为是循序渐进,先从碎片化时间开始,利用坐地铁的时间、早起的15分钟、晚上的半个小时等等。
持续坚持,才能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就比如我要养成阅读习惯,那就每天能读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事实上,我的读书习惯也就是这么养成的,从刚开始的两三页,再到后来的每天一章、两章,先让自己轻松做一件事,而不是陷入巨大的压力,我今天利用半天时间,要读完这本书。
能做到的人很容易,做不到的人就会起反作用力,变得拖延、不想再去做。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我给自己的目标就是,每天一个知识点,一张卡片笔记,让自己发生改变。
那如何把碎片化的学习,变成体系化学习呢?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我还记得,刚开始写卡片笔记的时候,学的是古典老师的ss卡片方法,那时候也没有“搭建知识体系”这个概念,一直纠结于怎么给卡片做分类,然后就很好奇——古典老师的卡片是怎么做分类的?想着,要是我能看一下,说不定就知道怎么给我自己的卡片做分类了。
然而, 随着对卡片写作的实践深入,发现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不一样,即使拿到别人的分类方法,也不一定适合你。因为,每个人的阅读阶段、人生阶段,都有个人不同的体验和见解。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知识体系搭建不是流水化作业,而是手工作业。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工厂的生产都是流水化作业,出自一个磨具,所以,做出来的东西相似的99.999%。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独特自己,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自己。所以,我们需要手工作业,就像编织箩筐一样,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编制自己的知识体系。
过去,我们在看到一本书里的知识精华、干货信息,第一反应都是做笔记、搞思维导图,把它们全部摘录过来,我们以为装进大脑里了,但是其实过一段时间,记忆就少一点儿,过一段时间,记忆就少一点儿,直到你也忘记,一本书你看过写什么!!
现在好了,我们通过记卡片笔记的方式,把书里作者的观点和知识,都用自己的话转述一遍,并勾连我们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再配上行动指引,亲手加工成我们自己的。随着,这种知识卡片积攒地多了,我们的知识体系也就慢慢地生长出来了。
刘少楠说:“现实中,我们不断消费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贴上标签、建立建立,最后内化知识。所以,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不太一样,最终一定是个性化的、不断生长的、自下而上的。”
所以,在看书的时候,多转述一些书上的内容,把它们用“卡片写作内化”的方法,搬到自己的“第2大脑”去。这样,我们以后就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消费者、只是搬运者,而是一个知识创作者。
其实,很多人记卡片笔记总是没动力,也是没有理解写卡的真正意义——其实,就是成为知识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