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跟奶奶亲,还是姥姥亲?
这个问题应该难倒了不少家长。
有人觉得孩子跟姥姥更亲,毕竟从小就是姥姥带大的;
但也有人认为,奶奶才是“家里人”,孩子和奶奶更亲。
到底孩子跟谁才是更亲的呢?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跟大家详细地聊一聊。
01
基因决定亲疏?
grandma
从基因的角度来看,孩子和姥姥的关系确实有一些天然的优势。
在科学上有个很有意思的理论,叫亲缘关系的非对称性:
孩子的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但从血缘关系的明确程度来讲,孩子和母亲那边的亲属,比如姥姥,关系更为确切。
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孩子是妈妈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妈妈又是姥姥生的。
母亲继承了姥姥的基因,然后又将一部分传递给孩子,这血脉传承一目了然。
而在某些情况下,姥姥对孙辈的关爱程度可能会更高,因为从基因延续的角度,他们能更明确地知道孩子身上流淌着自己家族的血液。
这种基因上的亲近感可能会让孩子在潜意识里对姥姥产生更多的依赖和信任。
举个例子,很多妈妈会发现,孩子小时候更容易对姥姥表现出亲密行为,比如主动拥抱、撒娇等。
这可能是因为姥姥身上有一种“母性”的延续感,让孩子觉得更安全、更熟悉。
不过,基因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02
父系的“不确定性”
grandma
这里所说的“不确定性”,并不是说父亲对孩子的爱不确定,而是从遗传学角度来讲,存在一种潜在的不确定性。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父亲与孩子的基因联系虽然同样紧密,但奶奶作为父亲的母亲,与孩子的基因联系相对间接一些,中间隔了爸爸这一层。
这种间接性可能导致孩子对奶奶的亲近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互动来建立。
曾经就有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母系祖辈参与照顾孩子的时间越久,孩子对他们的情感依赖就越强。
换句话说就是,孩子对谁更亲,往往和长辈投入多少有关。
上面说的这些其实也并非绝对,就像有些家庭里,老一辈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孩子能明显感觉到这种差别对待,慢慢地就会疏远被偏爱的一方。
还有些孩子,从小很少见到姥姥、姥爷,连面都见不着几次,就很难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自然就不会跟他们亲近。
曾有心理学家表示:3岁之前是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
也就是说,就算奶奶照顾孩子到三岁,此时换作姥姥照顾,那么孩子在心里也会给奶奶留下一个重要的位置。
理论只是其中一部分,现实中,要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来看孩子和长辈的亲疏程度。
03
文化和角色分配的不同
grandma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既定的家庭角色分配模式,这也会影响孩子与姥姥、奶奶的亲疏关系。
在很多家庭观念里,奶奶被视为家族的正统长辈,承担着传承家族文化、教导孙辈家族规矩的责任。
而姥姥呢,更多时候被看作是来帮忙照顾孩子的“外援”。
在一些农村地区,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得更为明显。
过年过节时,孩子一般都会跟着父母去爷爷奶奶家团聚,参与家里的各种活动,这就使得孩子和奶奶接触的时间在特定时期会比较多。
但在城市里,由于年轻父母工作忙碌,很多姥姥会长期帮忙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从接送孩子上下学到辅导作业,孩子和姥姥相处的时间长了,自然就更亲近。
我家外甥就是姥姥带大的,平时周末出去玩,孩子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叫姥姥一起,在孩子心里,姥姥就是最亲近的人。
这也就是文化和角色分配不同导致的亲疏差异。
不过,随着现代家庭观念的变化,这种传统的角色分配正在逐渐淡化。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强调“平等”和“共同参与”,无论是奶奶还是姥姥,都在努力成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04
如何让孩子“亲”两边?
grandma
其实,无论是姥姥还是奶奶,都是孩子最亲近的长辈,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让孩子和两边老人都保持亲密的关系。
1. 创造平等的相处机会:
尽量让奶奶和姥姥都有机会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如轮流接送孩子、一起过节等。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两边的关爱。
2. 避免比较和竞争:
不要在孩子面前比较奶奶和姥姥,比如“你看姥姥多疼你,奶奶都不管你”。这种话语会让孩子感到困惑,甚至产生偏见。
3. 强调家庭的整体性:
让孩子明白,奶奶和姥姥都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爱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家庭照片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对家庭的整体认知。
4. 尊重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对某一方表现出更强烈的亲近感,不要强迫他改变。相反,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孩子逐渐感受到另一方的爱。
写在最后
孩子的亲疏感受是复杂的,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引导、帮助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无论是奶奶还是姥姥,他们的爱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