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孩子哭了、闹了、发脾气了,都离不开一个”哄”字。哄好了,孩子破涕为笑,乖巧可爱;哄不好,孩子撒泼打滚,鸡飞狗跳。
哄孩子是门技术活,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错了事倍功半。
1.哄孩子,不是欺骗孩子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哭闹着要玩手机,家长随口哄道:”别哭了,手机没电了,明天再玩。”孩子一听说没电了,只好作罢。
可一转眼,孩子就看到家长在玩手机,立刻哭闹起来:”你骗人,手机有电,我也要玩!”
家长无奈,只好把手机递给孩子。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家长哄孩子,都是”连哄带骗”,为了让孩子暂时安静下来,随口许诺,却从不兑现。
“别哭了,明天带你去游乐园。””好好吃饭,周末带你去买玩具。””听话,等会儿给你买冰淇淋。”
结果呢?明日复明日,周末没下文,等会儿变永远。
家长以为骗过了孩子,可孩子却记得清清楚楚。一次次失望后,孩子不仅不再相信父母,还可能学会撒谎。
心理学上有个”观察学习”理论,孩子会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来学习。父母经常欺骗孩子,孩子就会认为欺骗是正常的,从而学会撒谎。
所以,哄孩子不是欺骗孩子,而是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
2.哄孩子,不是贿赂孩子
除了欺骗,还有一种常见的哄孩子方式,就是”贿赂”。
“别哭了,妈妈给你买糖吃。””好好吃饭,爸爸给你买玩具。””听话,等会儿给你看动画片。”
这种用物质来换取孩子听话的方式,看似有效,实则后患无穷。
首先,它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孩子会认为,只要听话就能得到奖励,从而把听话当作一种交易。
其次,它会让孩子变得贪婪。孩子会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变本加厉地哭闹。
最后,它会让孩子失去内在动力。孩子会为了得到奖励而听话,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愿意听话。
心理学上有个”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为了获得外部奖励而做某事时,会降低对这件事的内在兴趣。
所以,哄孩子不是贿赂孩子,而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3.哄孩子,不是压制孩子
还有一种哄孩子的方式,就是”压制”。
“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好好吃饭,不然就打你!””听话,不然就让警察把你抓走!”
这种用恐吓来迫使孩子听话的方式,看似有效,实则危害极大。
首先,它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孩子会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害怕被打,害怕被警察抓走,从而变得胆小、懦弱。
其次,它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从而与父母产生隔阂,甚至故意与父母作对。
最后,它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孩子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从而变得焦虑、不安。
心理学上有个”依恋理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所以,哄孩子不是压制孩子,而是给予孩子安全感。
4.正确哄孩子,要这样做
那么,正确的哄孩子方式是什么呢?
(1)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哭闹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
“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想玩手机。””我知道你很伤心,因为你的玩具坏了。””我知道你很害怕,因为打雷了。”
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孩子的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2)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当孩子情绪稳定后,家长要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生气吗?””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伤心吗?””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害怕吗?”
引导孩子表达情绪,让孩子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哭闹来表达。
(3)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当孩子表达完情绪后,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其他好玩的游戏。””我们来看看,能不能把玩具修好。””我们来看看,怎么才能让你不害怕。”
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学会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5.3-6岁孩子的情绪感受
3-6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情绪的感受和理解有以下特点:
(1)情绪表达直接
3-6岁的孩子,情绪表达非常直接。开心就笑,伤心就哭,生气就闹,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2)情绪变化快
3-6岁的孩子,情绪变化非常快。前一秒还在笑,后一秒就可能哭;前一秒还在哭,后一秒就可能笑。
(3)情绪理解有限
3-6岁的孩子,对情绪的理解还比较有限。他们能理解一些基本的情绪,如开心、伤心、生气,但对一些复杂的情绪,如嫉妒、内疚、羞愧,还不太理解。
(4)情绪调节能力差
3-6岁的孩子,情绪调节能力还比较差。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情绪上来,就很难平复。
了解了3-6岁孩子的情绪特点,家长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更好地哄孩子。
IN TNE END
哄孩子,不是欺骗孩子,不是贿赂孩子,不是压制孩子,而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爱与理解中健康成长。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每个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情绪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