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来访都会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了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尝试了很多的努力,与父母沟通,过度的付出,或者逃离那个痛苦的环境,但每次都以失望告终,却依然抱着与家人和解的渴望和他们会改变的期待。但父母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来访的感受和努力视而不见。那些曾经的伤害,就像刻在心底的伤疤,每一次试图和解,都像是在揭开伤疤,疼痛难忍。
来访也会提到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心理专家”的话“只要你放下过去的怨恨,主动去拥抱父母,你们的关系就能修复,你也能获得内心的平静。”而痛苦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可事实真的如此吗?这些简单粗暴的建议,忽略了每个人原生家庭的独特性,忽略了那些已经深深扎根在心底的创伤,不仅无法真正帮助来访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他们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和痛苦之中。
原生家庭伤害的真相
什么是原生家庭伤害?
原生家庭伤害,指个体在成长进程中,因原生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要素,对其心理、情感和行为造成的负面效应。这些伤害可能源于情感忽视、过度控制、言语暴力、身体虐待等多样形式,宛如隐匿在暗处的毒瘤,悄然无声地侵蚀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情感忽视:无形却极具杀伤力的伤害
小A的父母均为忙碌的职场人士,自幼对她的情感需求关注寥寥。小 A 回忆,小时候她考出好成绩,满心期待能得到父母夸赞,父母却只是平淡地说 “别骄傲,继续努力”;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哭着回家,父母也只是简单安慰几句,便让她自行解决。在这般环境下成长,小A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总觉自己不被爱。这种情感忽视致使她成年后,难以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恋爱时患得患失,害怕被抛弃。
过度控制型原生家庭
小B的父母对他的生活和学习过度干涉,从选择兴趣班、填报高考志愿,到毕业后找工作,都得按父母意愿行事。小B曾想报考心仪的艺术专业,却遭父母强烈反对,理由是艺术专业不好就业。在父母的强势掌控下,小B只能放弃梦想,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如今,小B虽有稳定工作,可对生活满是迷茫与无奈,内心深处始终压抑着对父母的不满。
言语暴力:常见的原生家庭伤害
在部分家庭中,父母常对孩子恶语相向,“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还能干什么” 等话语,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孩子的心。长期遭受言语暴力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小C的父亲脾气暴躁,只要小 C犯错,就会对他破口大骂。久而久之,小C变得胆小怯懦,面对挑战时,总是先自我否定,不敢尝试,生怕再度受到批评。
与原生家庭和解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跟原生家庭和解了,就能摆脱过去的那些烦心事,重新开始好好生活,这是个大概率难以完成的任务。但这种说法之所以被提出,也是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原谅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力量,能让我们挣脱怨恨、愤怒等负面情绪的枷锁,使内心重归平静。当我们选择原谅他人,便不再执着于过去的伤害,能以更宽容、理解的心态看待他人与自身经历。这种心理转变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状态,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不过,真有这么简单就好了。那些被原生家庭伤得很深的人,光让他们去和解,这简直就是道德绑架。就如小A,她心里多年的伤,怎么可能一句 “和解” 就好了呢?她父母一直不关心她的感受,这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疤,不是理解一下、原谅一下就能去掉的。而且,好多时候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孩子,还一直坚持自己是对的,不愿意改。这种情况下,只要求孩子去和解,孩子只会更难受。
还有,“和原生家庭和解” 这种说法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觉得只要和解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或者说和解就是原谅对方的伤害和恶行。但实际上,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又复杂又长久,就算表面上和解了,心里的伤可能还在,以后生活里,这些伤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还有和别人的相处。
关于“和解”的误区。真正的和解不是和给我们带来伤害的人和解,原谅他们的行为,替他们开脱,否认过去的伤害,而是放下困住自己的枷锁,驱散内心的怨气,憎恨,消极态度和抑郁不安,因为这些情绪让你失去了爱的能力,破坏了内心的平静,所以是在这个角度上自我原谅,与自己和解。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伤害
别盲目追求和解,保持一定距离。和解不是解决原生家庭伤害的唯一路径,也不是每个人都必经之路。要是伤害过于严重,或者父母根本不愿改变,强行和解或许只会徒增痛苦。我们得尊重自身感受,别因外界压力或道德绑架,就强迫自己原谅伤害过我们的人。
要是原生家庭环境让你痛苦压抑,适当远离或许是个不错选择。这种距离可以是物理上的,像搬到另一个城市生活,减少与父母接触频率;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在心理给自己设定界限,不让父母的负面情绪和行为过多影响自己。
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告知父母哪些行为是自己无法接受的。当父母越过边界时,要勇敢说“不”。比如,父母总干涉你的生活、对你的事指手画脚,你可以坚定告诉他们,自己已成年,有能力自己做决定,希望他们尊重你的选择。
认识自我,学会关注自身感受与需求。面对原生家庭问题时,我们常把过多精力放在父母的行为和态度上,却忽视了自己内心感受。我们要勇敢地正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深处的根源。比如,你是否发现自己在面对压力时,总是习惯性地逃避?或者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会突然变得情绪失控?这些看似莫名其妙的行为,很可能都与原生家庭有关。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就迈出了打破原生家庭束缚的关键一步。
我们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应,然后静下心来分析,看看哪些是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的。也可以参加一些心理成长小组,与有类似经历的人交流分享,在他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寻求专业帮助。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个体认知和行为,来改善情绪与心理状态的心理治疗方法。改变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思维方式,情绪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可以通过识别因原生家庭经历产生的负面思维模式来缓解自己的痛苦情绪。比如小C长期遭受父亲言语暴力,形成“我很笨,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负面认知。帮助小C认识到这种想法不合理,它是在过去负面经历中形成的,但不代表真实的自己。然后,通过列举自身优点和成功经历、与他人积极比较等方法,调整这种负面思维,建立“我有自己的优点,我也有能力做好很多事情”的更具适应性的想法。
除调整认知,还可以通过行为的改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行为改变计划。比如,在过度控制型原生家庭中长大、缺乏自主决策能力的人,可从一些小事入手,如自己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等,逐步培养自主意识和决策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做出一次自主决策,就能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强化积极认知。
原生家庭的伤害是生命中沉重的负担,但绝非人生的全部。虽然和原生家庭和解不可能做到,但并非让我们永远沉浸在怨恨中,而是要清醒认识到,和解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无论原生家庭带来多少伤痛,我们都有能力治愈自己,关注内心感受,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通过自我成长和改变,走出原生家庭伤害的阴影,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愿每一个曾被原生家庭伤害的人,都能勇敢迈出自我疗愈的第一步,拥抱真实的自己,余生好好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