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八单元编排了一篇小古文《司马光》,这是学生在教材里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
这一课,第一次教学时,借助了蒋军晶老师的教学设计。
这一次,学习了重庆刘纯洁老师的教学设计,准备设计几个学习活动,体验这篇有意思的小古文。
01
文章有点不一样
因为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小古文,教学中第一环节准备设计认识文言文。
以“这篇文章有点不一样”来抛开话题,让孩子直观感受小古文。孩子可能会有如下的发现:
1.文本不一样
2.人名不一样
3.字数简短
在这个基础上,出示几则文言文,让孩子大体了解小古文篇幅简短,适合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孩子阅读的特点。
了解司马这样的人名,认识复姓,了解司马光的历史故事。
数一数,文章共有多少句话,有多少字。思考:两句话的文章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篇?
02
学习活动来点不一样
设计活动,需考虑孩子对文章的认知起点。以下活动,并非完全依照顺序开展,仅仅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思考。
活动一:探究人物
七单元学习了分类摘录,训练了孩子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日常阅读的词句。
这一篇文言文,从人物上也能进行分类。
孩子勾画文中出现的人物,呈现——群儿、一儿、众、光、儿。
在勾画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类——光、一儿与其他儿。
再用白话文表达就是:跌入翁中的小孩、司马光和群儿里的其他小孩子。
活动二:对比阅读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孩子从小耳闻,为什么在小古文中却是司马光砸翁呢?
出示《司马光》的现代文与小古文,对比阅读后有哪些发现?
活动三:训练想象
刘老师的公众号对此有详细的教学片段,可迁移学习。
我会重点训练孩子对文本的内容上的想象。
1. 当跌入瓮中时,这个孩子当时是怎样的状况?从其他孩子的动作上,猜测他们的想法?司马光为什么没有离开,他是怎么想的?
2. 司马光为什么选择砸翁?会不会瓮破,人伤?
3.大家回家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些什么?
4. 这件事是否是真实的历史?
03
课外阅读不一样
小古文的出现,意味学生开始要接触另一种表达方式。
而学完《司马光》,孩子应该心中对小古文有更深的认识。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言简义丰”。
短小的文章,依旧能读到心意,读出作者传递的精神内涵。
正值寒假,准备为孩子推荐一些小古文,既能了解历史故事,又能感受小古文的魅力。
开学后,孩子还能在班里讲一讲积累到的小古文故事。
利用教材的这一篇,打开孩子了解小古文的那扇窗户,点燃孩子阅读小古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