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时,办公室的妈妈们聚在一起聊天,分享着自己给孩子的假期安排:
“我给孩子报了两个假期兴趣班,一个乐高,一个美术,省得他在家里闲着没事做。”
“放假第一天我就给儿子制定了假期日程表,时间精确到每一分钟,这样算下来时间都不够用,假期不能虚度啊。”
寒假到了,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无聊地无所事事,想方设法用各种安排填满孩子的假期。
可是,寒假真的需要被各种兴趣班、学习任务所填满,才算是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假期么?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能够自如地调动知识,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这个寒假,不如让我们试着把教育放轻,把生活放重,让孩子们玩起来,观世界、触摸大自然、体验真实、真正的生活。
1
让孩子玩起来
未来他们的内心才会更强大
心理学家约翰·蒙尼曾做过一个试验。
他将几十只小猴子分为两组,一组可以在笼内追逐嬉戏,而另一组全部被单独隔离开,每只小猴子关在不同的笼子里,不允许有跟同伴玩耍嬉闹的机会。
结果,这些被剥夺了玩耍机会的小猴子成年后,在性格、行为习惯上,显得比其他猴子更加孤僻、木讷,有时还会表现得敏感、易怒、暴躁。
这个著名的试验,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
玩耍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个意义,不仅仅是在于游戏有助于孩子的性格塑造,更在于它有助于孩子智力与体力的良好发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会玩”则是孩子需要具备的能力。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对体力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对毅力也是一种磨练。
我们带着孩子去爬山、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游泳等,都能让孩子运动起来,不但能够强健他们的体魄,还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让孩子心情愉悦起来。
看电影、听音乐会、观画展,对孩子的审美有所提高,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让孩子的眼界可以更宽广。
在玩耍中,孩子可以动手、动脑、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交朋友、学会与人相处,而这些都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一个“会玩”的孩子,成绩一般也不会太差。
无论孩子在什么年纪,都要让他们知道,除了学习,还可以有诗和远方。这样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们才更有面对艰难、困苦的勇气,也更有抗挫力。
孩子们的童年,需要玩耍、运动,需要蓬勃的生命力。只有生命力越旺盛的孩子,内心才越阳光。
2
努力观世界
才有世界观
“当你写作业的时候,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吃晚餐的时候,北极上空的极光正旖旎斑斓……”
这是极具诱惑的小资的话,也是大白话。诗酒趁年华,人的格局是世界撑大的。脚步走多远,内心的疆土才可能拓展到多远。
磨砺了双脚,同时也历练着心灵,遇见更强大的自己。当年司马迁20岁时,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了行万里路,才写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无韵离骚,也才能在命运的揉搓下爆发强大的韧性。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曾写道: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
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
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只有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世界,我们才能真正形成全面而深刻的世界观。
这个寒假,条件允许的话,带着孩子去到另一个地方、另一个城市。他们会遇见各种不同的人,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看到各种不同的风景。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世界的复杂与多样性。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知识,视野变得更开阔,心胸也会变得更宽广。
3
在真实的触摸中
找到生命的意义感
丹麦奥胡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绿色自然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出现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的风险能降低55%。
缺少绿色空间等城市环境因素,会增加肥胖症、癌症、心理疾病等各种疾病的风险。
和大自然断裂的孩子,不仅会让孩子失去对自然的认识,更会让他们失去支撑生命的力量。
经过一学期两点一线的生活,孩子的确需要走出,放松一下身与心。电子产品的无孔不入,占据了孩子们课余的视野和时间。一切都是虚拟的,容易让他们对未来、对成长茫然无措。
孩子们需要亲近自然,在真实的触摸中找到生命的归属感和意义感。
到大自然里,听虫唱鸟鸣,看草长莺飞,在河流里感知潺潺,在呼吸里感受沁脾,接通灵气的通道。到大自然里,深深地吐纳,把雾霾清理,把负氧离子纳入,通透起来,清朗起来。再试着跑动起来,僵硬的关节剥蚀脱落的锈迹。
大自然这本书,已经等候孩子们多时了。
4
参与家庭生活
感受人间烟火
湖南卫视曾播出的《少年说》节目中,付轩昂和他妈妈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
付轩昂略带抱怨的口气,讲述了他的妈妈以社会实践为借口,逼迫他做饭、做家务,反问他妈妈,学校布置的是社会实践,又不是家务实践,可以不做家务吗?
他妈妈微笑着,坚定地回答:“不可以。”
妈妈的理由有三点:
不可以不做家务,因为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
讲述了她和她老公的婚姻,强调她不后悔嫁给她老公,并且希望她未来儿媳妇不后悔嫁给她儿子;
她内心认为,将来的儿媳妇也是千娇万宠的心肝宝贝,不应该独自承担家务,以及家庭责任。
她对儿子的期望是:“泡的了书房,下得了厨房,能担当,有责任。”
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入手,帮助孩子逐步养成独立意识,让孩子知道自食其力,学会感恩,生活节俭,承担责任。
这样长大起来的孩子,今后也能成为有主见、能吃苦、抗压能力强的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他们也能更加敢于担当,拥有责任心及使命感。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我们不如趁现在,引导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让他们更懂生活、更爱生活,更能享受生活,感知幸福。
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从放寒假到过年的这段时间,是过年的准备期,家长不妨把过年前家里要完成的事列个计划表,如大扫除、备年货、贴对联等,每天给孩子安排一个具体的任务,让他们一起参与进来。
陪伴孩子学做美食。利用假期,家长不妨和孩子一道,从采购开始,陪伴孩子学做美食。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其时间观念,让孩子看到收获,拥有成就感,还能更好地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引导孩子发现生活美点。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需要家长引领,假期我们不妨在晚饭后和孩子聊聊一年来学习的收获、遗憾和难忘的经历,聊聊孩子阅读的书籍等,共同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点、趣事。
孩子的成长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陪伴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不急不躁,有方向、有目标,有一份耐心和韧劲,并努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教育无他,唯有爱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