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过年了,这期间粑粑麻麻和娃都要面对一大难题——社交。
其中让家长最头疼的一种,就是,孩子被其他大人凶。
尤其是过年带娃走亲访友、外出游玩时,不仅大人扎堆,孩子也扎堆,年龄小的孩子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矛盾。
通常情况下,小孩子之间吵吵闹闹都是正常,不是什么大问题,家长也秉承着“孩子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孩子自己解决”的原则,毕竟孩子出门就是感受这个世界的。
但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有些孩子的家长或是聚餐时遇到的长辈,可能会当众指责,甚至训斥孩子。
作为父母的我们,当自家孩子被其他家长、长辈凶时,我们该怎么应对,才能既保护孩子,又解决事情呢?
01
维护孩子
首先咱们先明确,咱们今天讨论的情况是:孩子被其他大人当众“凶”了。
也就是说,不是温和理智的“教育”、善意的“提醒”,而是疾言厉色的“训斥”,甚至对方可能已经情绪失控了。
这个时候,有的父母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先息事宁人。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批评起自家孩子,觉得自己得先把“讲道理”的人设立起来,“表演”给对方的父母看,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萌医生非常能理解一些家长想要息事宁人的心,他们选择先平息对方的怒火,也是希望尽早解决问题,以免对方继续恶言相向伤害到孩子。
但息事宁人很重要,但息事宁人的方式也很重要,如果在我们为了解决问题一上来就先批评孩子,孩子不会想那么多,他们只会觉得粑粑麻麻站在了别人的一边帮别人说话,在当下有种“被抛弃”的感觉,那么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来说就是“二次伤害”,而这种伤害明明是可以避免的。
因此,“和对方一起批评孩子”是最忌讳的,一旦父母和别人一起来指责自己的孩子,本就受到惊吓的孩子会立刻感觉到更加孤立无援,也会打击到孩子的自尊心,伤害到孩子的内心。
密歇根大学有位学者做过一项实验,结果表明:当一个人暴露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受到语言攻击时,他的情绪疼痛和身体疼痛在大脑区域的反应非常相似,而且是相同级别的疼痛。
所以咱们以前也经常跟大家说,“不要做那个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孩子的父母”!
我们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拒绝使用这种“公开的语言暴力”,别人就更不可以了!
那么,如果孩子被别的大人凶,在现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
就算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了不愉快,哪怕孩子真的犯了错误,只要不是某些涉及道德品质的原则性问题,孩子也需要慢慢教育和引导,而不是非要马上评判出是非对错,更不是“当众处刑”,对别人家的孩子也应该是一样态度。
这里的维护,也并非不分是非地一味偏袒孩子,而是表达对这种处理方式的不认可,比如我们可以先带着孩子一起去表达,“叔叔/阿姨,你这么凶,吓到我了。”
这里的维护,也不是说我们的孩子不能受一点挫折,孩子适当接受一些承受范围以内的挫折,是好事,但老实说,这种公开的斥责,成年人都会感到很难堪,何况是孩子。
因此,这里的维护,重点在于安抚孩子的情绪,充分跟孩子共情,给孩子安全感,看到、并接受他的感受、恐惧,先站在孩子这边,让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会和你一起面对、承受,所以不用害怕,眼前的事情我们一起面对。
02
了解情况,尝试沟通
安抚了孩子的情绪后,接下来就积极了解情况,尝试与对方沟通。
这里有的家长可能会保护心切,想跟对方理论理论,于是脱口而出“你凭什么这样说我孩子!”,但我们尽量先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因为一味地去做无谓的争吵,而把孩子丢在一旁,也容易让他二次受伤。
并且,很多时候事情最终的结果不一定跟事情本身关系最大,而是跟双方处理事情的态度有关。
假如双方的态度是:“你凭什么骂我家孩子?”“你们当家长的是怎么教小孩的!”“我家孩子我自己教轮不到你来指手画脚!”“你有完没完!”“就这么点事你嚷嚷什么!”……
如果大家都是这样态度,那么很可能“小题大做”,明明事情并不严重,但最终矛盾无限升级,最后大家吵得不可开交,却不知道到底在吵什么。
所以,态度很重要,在了解情况之前,我们可以先尝试安抚对方的情绪:“您先别激动,有什么事先和我说。”同时转化这种敌对的关系,寻找共同点,避免矛盾升级:“咱们都是为孩子好,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解决。”
其实在一开始沟通的时候,我们主要的任务并不是“论是非”,而是先“控场”,让对方的情绪稳定下来,切忌相互指责扯皮,激化矛盾。
等对方情绪有所缓和,我们再来了解对方凶孩子的原因。
如果孩子是对的,被冤枉的,或是对方小题大做了,这个时候我们也要勇敢的站出来,把事情弄清楚,坚守原则保护自己的孩子。
比如,我之前看过一个游乐场视频,很多孩子在排队玩旋转木马。一个大小孩,可能是因为排队时间太长了,直接抢了另一个小小孩的木马,结果呢,这个小小孩虽然人小,却完全不怂,马上就去抢了回来,抢的过程中还把大小孩推倒了,于是大小孩就哭了起来。
本来还在跟别人唠嗑的大小孩的家长,听见自家娃的哭声回头一看,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就开始斥责小小孩“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怎么推人呢!你给他道歉!”。
这时候,小小孩的妈妈闻声也赶紧赶过去,先是蹲下拍怕小小孩的肩膀安慰了自家孩子,然后立马就去关心对方的孩子,问有没有摔到哪里,痛不痛。
这里团子妈有一个小妙招,就是跟小朋友说话的时候把声音“夹”起来,小孩子有时候也挺好哄的,声音“夹”起来,温柔地共情就行,这样孩子容易接受,对方家长也能看出我们释放的善意。
说回刚刚的视频,当时对方家长一看小小孩的妈妈这样做,瞬间气焰就平息了很多。
小小孩的妈妈继而转身去问自己的孩子:“宝贝,你平时从来不会跟别人动手的,是不是有什么原因呢?跟妈妈说说刚刚发生了什么好不好,我们一起解决。”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小小孩的妈妈也表示:确实不好意思,我们家孩子把你们家娃推倒了,这个确实是她做的不好,不过她也是因为木马被抢了不知道怎么办才会这样的,要不咱们让两个孩子互相道个歉。
对方家长也不是个胡搅蛮缠的,最后也算是很愉快的和解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位妈妈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能保持冷静,共情他人。先是用一个安抚的动作示意自己的孩子“没事,我在”,给到孩子安全感,同时又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将心比心,大小孩的家长本来聊天聊的好好的突然听到自家孩子哭起来,转头一看孩子倒在地上,在这种“视听”的轮番轰炸下,一个家长情急之下没有选择去搞清楚事情,而是指责了对方的孩子,其实也可以理解。
小小孩的妈妈理解这一点,选择先不纠缠于谁对谁错,而是先关心对方孩子的情况,这其实是平息事情的关键。
另一方面,这位妈妈可能也很了解自己的孩子,非常相信自己的孩子绝对不是随便会跟别人动手的孩子,因此在局面稳定下来后立即询问自己的孩子发生了什么,在了解清楚之后,也非常坚定,是自己孩子的问题,当然要道歉,但是对方孩子的问题,对方的孩子也应该道歉。
在事情解决之后,我们也不必立马教育孩子,最好等到回到家后,我们再好好地和孩子沟通,和孩子说清楚这件事情他哪里做得对,哪里做的不对。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也不扣帽子、不贴标签。
比如刚刚这件事情,虽然小小孩推人不对,但是事出有因,是大小孩抢木马在先,所以我们绝不能个孩子说“你怎么能推人呢,不论如何你推人就是不对的!”给孩子贴上“动手打人”的标签。
而是应该就事论事:是你的问题,就改正,但对方的问题,也不应该让你来承担后果。因此我们在批评和表扬的时候,一定要具体,要让孩子知道哪里做得对,哪里做错了,以及如何影响了别人。
比如,视频还有后续——
你刚刚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玩具,这没错,做的很好。不过只是你拿回自己玩具的时候方法有点小问题,我们能动手的时候,最好选择不要动手,不然就有可能让矛盾升级,就像今天这样。
当然妈妈也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就是在抢玩具的时候没有控制好力度,没关系,我们下次就知道了对不对~
03
教孩子面对类似情况,
如何不内耗
其实发生这种事情,对孩子来说,事情解决了还没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让孩子不陷入内耗。
在生活中,孩子难免会受到一些“不友好”、“不公正”的对待,也并非时时刻刻父母都能在旁边护着孩子,替孩子解决。
尤其是当孩子慢慢长大,交际范围越来越广,我们无法完全帮他们屏蔽所有的伤害,因此也要“武装”一下孩子,让他们拥有一种,不被负能量影响,不内耗的能力。
还是那刚刚的那个故事来举例,其实大小孩的家长对小小孩的斥责中,包含两种不同的信息:一是把自己孩子推到了,确实应该道歉,我们可以将这部分看作“善意的指正”;二是保护孩子心切,在没搞清事情的原委就妄下定论,我们可以将这部分看作“不理智的情绪宣泄”。
简单来说,就是对方批评的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有道理,并且态度不太好,那么,我们需要让孩子能区分行为和动机。
- 从行为上看,大小孩家长没有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就对小小孩说了重话,伤害到了小小孩。
- 但从动机上来看,大小孩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推到在地,还哭了,因此以为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感到心疼气愤,让小小孩道歉。这站在孩子家长的立场上来看,其实也能理解。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站在任何人的立场上,就会发现好像都能理解,谁都没有什么“大错”,但事情却会被当下人们的情绪扭曲成另一种面貌。
如果我们的孩子遇到类似的事情,完全可以借此机会来跟孩子稍微掰扯一下,动机是动机,行为是行为,事情是事情,情绪是情绪。
这样,当孩子面对类似的事情时,就不会沉浸在“我被批评了”“我被冤枉了”“我被骂了”“我被凶了”的阴影当中。
那么,如果遇到更极端的情况,比如孩子并没有任何错,完全是对方小题大做、情绪失控,恶意宣泄等,那么我们则需要让孩子有“屏蔽恶意”的能力。
其实说起来也非常简单,面对恶意,我们哪怕是去讨厌对方,都是浪费感情。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不论对方是小朋友还是长辈,如果完全是对方的问题,如果粑粑麻麻不在你身边,你没法“硬刚”,那就直接选择忽略,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不在乎,不去理会这些恶意,让对方一拳打在棉花上,我们就不会受到伤害。
我们也可以这样开导孩子,对方无理取闹、蛮不讲理、情绪失控,看在别人眼里也只会觉得是他没有教养,错的是他,损失的也是他,我们不必为别人的错误买单,如果我们因此生气,那才是亏了。
当然,如果孩子太小,或是说了这么多孩子还是沉浸在被凶了的难过中,那么我们也不用逼孩子去“不内耗”,堵不如疏,可以让孩子说说怎样才能开心起来,和孩子一起想一个解决办法,比如一起吐吐槽、谈谈心、一起出去玩等等,帮助孩子把委屈难受的情绪排解出来,一起把这件事情“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