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人到中年,搜肠刮肚撒了个谎,一秒钟就被孩子的老师“拆穿”了!
这不刚放寒假,女儿就拿着期末成绩单给我。
我一瞧,头“嗡”地一声就大了。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就我女儿这成绩单,总分加起来比我微信余额还少。拿出去绝对是太阳底下点灯——亮瞎了眼。
俗话说得好,好事不一定成双,坏事却绝对不会单行。
这头,我正瞅着女儿的成绩单咬牙切齿,那头,就看见老师通知我开个小型家长会的消息。
到了办公室,老师还没开口,我立马就开始敷衍地道歉、揽责、保证三件套。
没想到,女儿的老师静静看了我一会,意味深长地说:
“其实这些客套话你不用说太多,我也是孩子妈妈,理解做家长的心理。
这次我想和你聊的,不是成绩问题,成绩只是一个参考数字,决定不了孩子的一生。”
顿了下后她继续说:
“同一个班,同一个老师,排除其他客观因素,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背后真正出问题的,是日常养育的差异。”
一句话,让我汗颜不已。
后来,我和老师聊了很久,她也给了我很多建议。
说实在的,这次被老师请家长,我只是想着得去应付下差事。
因为在内心深处,我总觉得孩子出问题了,那一定是老师的问题,再不济也是孩子自己的问题。
但后来回到家后看到孩子的表现,我终于意识到一个孩子优不优秀,家庭教育才是根源……
不要踮起脚尖养孩子
一回到家,女儿正窝在沙发上拿着手机刷得津津有味。
看我心情不好,她无所谓地来了句:
“妈,咱不是早就说好了吗?到时候考不上高中,就去读国际班,然后出国留学,毕业混个工作就行。反正有你养我,怕啥。”
看着女儿洋洋得意的样子,我问她:
“那如果妈妈生病了,或者没有钱了怎么办?”
结果女儿瞪了我一眼就回屋了。
这时想起和女儿老师刚才聊的话,我不禁冷汗直冒。
老师说,女儿一直以来对学习的态度太过消极。现在想想,未尝不是因为我的原因。
作为单亲家庭,我独自拉扯女儿长大,工作也不过是刚好能养活我们娘俩。
当时说让她读国际班的事,也不过是心疼女儿学习太累,想着大不了我再多拼拼,给她多谋一条出路。
我把压力转到自己身上,换来的结果却是女儿的彻底躺平。
是我自己,亲手一点点养出了她的惰性。
想起很久以前刷到过的寒门贵子庞众望的视频,当年他以744的高分和一贫如洗的家境,冲入众人视野。
他在接受采访时聊起母亲,说:
“我的母亲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她告诉我人应该有勇气替自己的人生翻个倍,这也成为了我面对逆境的榜样。”
一个内心真正富足的孩子,才会有更好的内驱力。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踮起脚尖给孩子拼命提供卓越的条件,而是让孩子经历正常的磨砺,激发向上的勇气,学会责任和担当。
父母只能替孩子屏蔽一时风雨,但孩子未来的风雨,终究要他们自己面对。
不随意对孩子说伤人的话
有记者曾去学校门口采访孩子,问他们觉得父母说过的哪句话最伤人?
孩子们的答案听的人十分扎心:
“我最不喜欢父母说我没用!”
“只要成绩考不好,就要把我骂到崩溃。”
“我爸最喜欢骂我是个废物!”
“只要我做不出题,就会被骂好笨。”
当时出于好奇,我拿着这个视频问女儿她最讨厌我说什么话?
没想到女儿难得一本正经:“妈,其实这些话你都有说过。”
女儿的一句话,让我无言以对。
有人说,父母总在低估自己语言对孩子的伤害,也总在高估孩子自愈伤口的能力。
很多下意识的语言,或许出发点是好的,但带来的负面暗示却真真切切凝固在了孩子身上。
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在父母当初的话语中,早就写好的预言。
父母的嘴,是孩子最好的风水。
别用“恶语”坏了孩子的运,还埋怨孩子成长的为什么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不过早收割孩子的自我
有次看一位心理咨询师关于《再见爱人4》中黄圣依的分析。
她说,黄圣依在之前的节目中展示出的状态是典型的“空心病”。
他们从小的生活,充满了规训、标准、要求,但唯独没有自我成长的空间。
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恋劫持”。
简单说就是父母按照自己的自恋标准让孩子把父母的需求,当做了自己的需求。
这类孩子如果在长大后再遇到一个更加自恋的伴侣,就会从一个“空心”的小孩,继续做一个“空心”的大人。
他们如果想要重新建立自我,就需要捡拾起那个曾破碎的自我,重新构建自己的内核。
但这也必然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当时看完这个分析后,我都恨不得猛拍大腿:“说得太对了!因为我女儿就是这样子的。”
记得我女儿从上中学开始,就一直表现出懒散、躺平、不自律的习惯。
我当时也很纳闷,明明女儿小时候是个很有活力、上进的孩子,有很多兴趣爱好,也很喜欢挑战各种难题。
怎么一到了青春期,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现在回头看,原因其实很简单:女儿的自我,在小时候就被我“阉割”了。
那时候我对她的要求非常严,什么都要求她做到最好。她喜欢的我并不支持,我喜欢的却强逼她要坚持。
在我持续的高标准、高要求、高严格中,女儿的童年,完全就是一个丧失自我的过程。
所以现在到了青春期,她有了觉醒的意识,又有了反叛的能力,就开始走入另一个极端来反抗我在她小时候给予她的压力。
所以不是没有自我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活得有低价值感。而是他们在父母低价值感的养育中,早已习惯了没有自我。
当不让孩子做父母的情绪黑洞
这样看起来,女儿老师说得一点都没错。
我总盯着成绩上的那几个数字,却忽视了长久以来是我的养育出了问题,只是成绩把这些问题暴露了出来而已。
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我也决定跟女儿好好谈一次。
为了让女儿打开心扉,我提前铺垫了好久,还专门找了个安静且大家都身心放松的时刻。
聊的时候,女儿说的一句话让我后怕不已:
“妈妈,我曾经有段时间特别恨你!因为你明明是自己心情不好,但却会找个借口,把所有怒火都发到我身上。”
我没敢答话,示意她继续往下说。
“因为我是你的孩子,要靠你照顾,所以你就肆无忌惮地伤害我。
因为我是你的孩子,我会心疼你,所以只要你跟我说妈妈错了,我就会原谅你。
可是妈妈,那时候我还只是个小孩呀,谁来安慰我?谁来抱抱我?谁能理解我面对你的愤怒时的害怕?”
在女儿的眼泪中,我才看到自己当初错得有多离谱。
孩子总在原谅父母,但父母却很少能够“放过”孩子。
都说情绪不稳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灾难。这句话我并不是不懂,只是经常明知故犯。
想到前段时间的一个热搜,一位妈妈因为孩子被留堂,情绪爆发,把打孩子的视频发到了班级群里。
同为母亲,理解她在生活中的压力。可是,认同不了她拿女儿撒气的行为。
当时看到这个新闻时,我还义愤填膺地在评论区留言:
“任何以伤害孩子为代价的情绪发泄,都是父母自身的无能。”
现在回看,我和她又有什么区别?只是她被别人看见了,而我却伤害了女儿还不自知。
父母所有的坏情绪,孩子会用一生来买单。
一个不被情绪主导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幸运。
不让孩子担负父母的人生课题
你的人生是父母的镜像吗?你的孩子活成了你的镜像吗?
@网易人间曾发布过一位母亲的真实故事。
从小到大,她都生活在母亲的抱怨和指责中。
母亲因为在原生家庭中遭遇了太多的贬低和忽视,所以自身永远处于低能量和低认知状态。给她的反馈永远都是消极的。
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她从小就形成了“不配得”性格。
长大后,她结婚生子,以为生活终于可以翻个篇。
却没想到,儿子意外确诊绝症。
她崩溃之余,每天还要应对母亲的打压、贬低、责骂。生活除了绝望,只有绝望。
她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要遭遇这些痛苦?她觉得一定是自己不够好,才会经历这些磨难。
直到有一天,看着孩子纯真的笑脸,她突然意识到:“如果我连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提高不了,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好的生活呢?”
从那天开始,她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开始审视自己身上受到的原生伤害。
她把好好养育儿子的过程,当做了重新养育自己的希望。
她说:“我不想在儿子身上,再重复我的命运。”
当时读完这个故事后,给我的触动很大。
因为我自己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付出型人格。所以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也曾一直在扮演这个角色。
但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当一个人对对方付出太多时,就会对对方有了很多要求。
比如“我都对你付出这么多了,你就应该听我的话。”“我都为你牺牲这么多了,你就应该无限包容和支持我。”
所以难怪有句话说,父母只有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孩子才有可能被养出更好的自我。
当孩子不用背负父母的命运了,才能自如享受当下,活出自己精彩的一生。
最后想说: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当你觉得孩子不优秀、不够好,别先急着埋怨孩子,而是可以回头看看孩子成长过程中,你对他一路的养育方式。
好的家庭教育,永远是孩子成长中最厚重的底色。
只有愿意审视自我,才能给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更好的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