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今年14岁,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叛逆、厌学、脾气大、摆烂、躺平等等问题一大堆!
虽然我对青春期孩子叛逆难管的情况早有耳闻,但从来没有想到,真到了这一天,问题会来得如此狂风暴雨!
小学期间,他虽然不是特别好学的孩子,但很听话。我的要求和管教,他即使有些意见,也会照做。
所以,他的成绩还算不错。
上了初中后,学习压力增大,我的期望,他渐渐做不到了。名次从一开始的十几名,慢慢滑落到30名、40名。
才初一就开始掉队,我心里很着急,一说起学习,对他的态度难免有些焦躁。
儿子也是在这时候开始发生变化,他的逆反心理与日俱增,变得越来越不服管教。
从开始的不耐烦,逐渐发展到跟我争执,大吵,甚至摔东西,推搡。
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经常找各种理由请假不去上学,躲在房间里玩手机。
我接受不了儿子的这些叛逆行为,抱着“我是你妈,还治不了你了?”的心理,变本加厉的管教他。
他朝我发火大喊,我就用衣架打他;
他摔东西,我就威胁他,让他滚出这个家。
平静下来,我也会苦口婆心的跟他讲道理,细数父母的付出和不容易。
但这一切对儿子都不起作用,反而让他更加暴躁逆反。
直到有一天,面对我的管教,儿子直接对我们威胁大喊:
你要是再管我,我就不去上学了!我已经受够了!你再说一句试试!!
我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彻底败下阵来。
自己亲生的孩子,一点点抚养长大,哪个妈妈面对这样的冲动会不害怕?
从那天之后,我就不敢干涉儿子了。
我上网搜索青春期严重叛逆的内容,发现主要是家长管控太多,教育孩子严厉粗暴造成的。
我马上按照网上的建议,开始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一切,给他自由。
他不去上学,我就给他请假;
他玩游戏、买东西,我主动给钱;
不爱吃饭,就让他点外卖。
我以为,通过我的努力和改变,儿子能够看见我们的苦心,能变得越来越好。
可没想到,儿子的问题变得更严重了,从找理由请假,发展到明目张胆的不上学。
每天昼伏夜出,不出门,不爱洗澡,黑白颠倒玩手机。
对我们的态度也日渐恶劣,一跟他提要求,让出门或者少玩手机,要么不耐烦地吼家长,要么就是充耳不闻,理也不理!
如果我没及时给钱,或者多问一句什么时候去上学,他就朝我大发脾气,甚至辱骂我们。
弄得我又无奈,又伤心。
有天晚上,他半夜十二点让我做饭,说饿了。
我赶紧一顿忙活,给他做了蛋炒饭。可端上桌后,他却说不想吃蛋炒饭,还怪我为什么要做炒饭,把桌子锤的砰砰响。
气的我浑身发抖,眼泪直流。
儿子的态度却非常冷漠,漠不关心的回了房间。
那段时间,类似的事情很多,让我常常觉得熬不下去,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
这样叛逆的儿子,还有改变吗?无条件接纳他,是我做错了吗?
02
眼看时间一点点过去,儿子行为越来越过分,我自己真的快坚持不下去了,一说到孩子就忍不住流泪。
为了能让儿子有所改变,我天天都会在网上查看有关孩子厌学、躺平、沉迷手机、休学方面的应对办法,努力去找科学又有效的教育法子。
直到我看到一篇讲述躺平孩子家长容易走进的误区,我才一下子明白过来——实际上,对孩子“无条件接纳”,没有错,但它并不是万用的灵丹妙药,需要分具体情况来使用。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严重的自毁倾向,以及多次自我伤害、悲观厌世的行为,这个时候,无条件接纳就是良药。
对待这样的孩子,只要确保他好好的,就行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没有任何条件的接纳。
但如果孩子只是放任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一边吃着你的,跟你要钱,一边又肆无忌惮,对你恶语相向,那这个时候,家长必须是有边界的接纳。
否则,只会喂养孩子内心的“恶”,最终毁了他!
儿子的各种叛逆行为,是长期以来,内在需求被压抑的产物。
因为从小到大,我对他掌控多,要求严格,逼迫孩子听话,凡事都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这让他积累了大量的负面情绪。
小的时候,因为害怕而不敢抵抗。但情绪不会无缘无故的消散,到了青春期,叛逆心理越来越强,再面对家长的管控,救开始对抗了。
他通过不上学、找事儿等逆反行为来对抗家长,宣泄内心压抑的不满,也表达自己做主的强烈愿望。
无条件接纳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接纳并不等于放任孩子所有的行为。
当家长出于补偿心理,隐忍放任孩子的种种过分行为,孩子会渐渐变得更加自我,不考虑家长的感受。
我也终于明白:盲目的无条件接纳,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引领他走出愤怒和叛逆。反而会助长孩子变本加厉,彻底堕落。
孩子当下真正需要的,是有边界的接纳,即——无条件接纳孩子这个人,但是有条件接纳孩子的行为。
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包容他在迷茫阶段的试探和挣扎,但不能对过分行为完全不管,而是给孩子的行为,明确底线。
对此,我采用了三个方法:
先在日常生活中帮儿子明确行为边界,再用冷静、平和的状态去影响孩子,教会孩子平和、理智地对待、思考问题,让孩子可以在理智的状态下,沟通,交流,进而影响孩子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具体做法,如下。
03
1、日常生活中,家长先要跟孩子明确表达接纳的边界,让孩子建立底线思维,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过去,我以为无条件接纳,就是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想法。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弥补过去教育方法的失误,向孩子表达爱,希望感化他。
所以,哪怕儿子逐渐表现出对我严重的不尊重,我都告诉自己要忍耐。
深夜让我做饭,找理由挑刺,不上学玩手机又说不得…..我都一一忍了下来。
但换来的,是儿子不良行为的变本加厉。
有很多次,我觉得儿子太过分了,心里委屈又伤心,但想到网上说要无条件接纳,还是忍下来了。
但现在我明白了,接纳不等于放任,如果我为了让孩子能去上学,避免发生亲子冲突,就一味的放任孩子,那他就会一步步试探我的底线,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应该的,哪些是根本不合理的。
当家长放弃了维护管教的底线,孩子也会更加丧失边界感,变得自私而冷血。
我改变了态度,不再包容儿子的过分行为,也不再满足他的无理要求。
他不吃饭要求点外卖,我平静拒绝:
饭已经做好了,你要是饿了,就一起吃,不饿就等等再吃。
他对我态度恶劣,我就注视他的眼睛,语气平和但认真的说:
作为妈妈我应该包容你,但我不欠你的,我尊重你,你也要尊重我,这是家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原则!如果你有情绪,有烦恼,可以跟我讲,我也愿意听。
几次交锋下来,儿子慢慢感受到了我的坚定。
他开始收敛,反省,跟我沟通时的态度好了不少,也不像之前那样张嘴就是无理要求了。
人性深处是狡猾而贪婪的,孩子也是一样。所以,家长一定要建立沟通的边界和底线。
2、对待孩子,不抱怨,不指责,但家长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明确懂得家长对他的关心和期待
很多家长是不懂、也不知道,怎样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之前就是这样,只会习惯性的抱怨孩子不努力,没有达到我的期望。
面对他的问题行为,只会各种负面评价:
你就是不知上进,真让我寒心。
你不要只想着玩,多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孩子感受到的只有不满、要求、批评,长期下来,内心就累积了很多负面情绪。
等到后来,孩子严重叛逆了,我又不敢跟孩子正面指出问题,一味沉默忍受。
科学的方式,应该是——
建立跟孩子平和积极的交流;出现问题,及时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感受。
这样既不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无端指责,又能以正面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让问题得到良性解决。
比如,儿子每天只是玩手机,不提上学的事,我不再说教:
你该上学了,你这孩子怎么想的,你太让我寒心了。
而是只说:
长时间看屏幕对眼睛不好,妈妈有点担心你的视力,你有很多其他选择。
你现在大了,有自己的主见了,接下来打算怎么办,可以想好了跟我说,妈妈来提供支持,能帮到你我会很高兴。
通过客观诚实的表述,让孩子知道自己对家长的影响,学会换位思考。
其实孩子表现得再叛逆,内心都是爱着父母的。
当家长愿意放下评判和指责,学会真诚沟通,孩子也会愿意配合,考虑父母的感受。
3、用平和理智的状态,引导孩子看见并疏导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学会理智思考面临的问题,调整自己的状态
孩子作为天然弱势的一方,平时被要求做事的时间比较多,很少有机会排解内心的负面情绪。
也正因这样,他们的青春期叛逆,才会来的如此猛烈,让父母猝不及防。
虽然他们看上去,倔强,逆反,坚定的对抗父母,不去上学……
但在内心,他们也积累了大量的压力和情绪,有愤怒,有迷茫,有恐惧。
家长只有理解孩子种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孩子疏导情绪,进而化解。
在长期的要求和监管下,儿子是承担了很多压力和情绪的,他不知道该怎么释放。
再碰上我的无条件接纳,就一发不可收拾,彻底放飞自我了。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一次打游戏时,家里网突然断了。儿子怒不可遏,一口咬定是我弄的,就是故意控制他。
我试着解读他无理行为背后的感受,帮他把愤怒情绪背后的动机,整理出来: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好好玩着游戏,突然断线,影响你的战绩。
但我可以负责任告诉你,不是我的原因,你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怪我!
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你的情绪,但不能影响其他人。
这样说,既看见了孩子的情绪,我们冷静理智的状态,也会让孩子重新回归“理性思考”,遇事不能被情绪所左右。
被看见了,被理解了,他的情绪就不会继续发酵了。
几次这样的应对下来,儿子的情绪变得理智、平和,不再莫名其妙地跟我们闹腾了。
他开始主动跟我诉说,心情不好时也不再只顾自己发泄,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也会鼓励他多说,让他明白,情绪无所谓好坏,但可以用恰当的方式来宣泄。
在持续的沟通中,儿子感受到我们能够理智、平和、稳定地跟他沟通,他整个人也变得情绪稳定下来,遇事不发脾气,能够平和理智地先思考。
情绪释放了,内心平和了,儿子内在的力量也慢慢找了回来。
他不再像个斗鸡一样,瞪着眼睛,随时准备跟我大干一场,而是冷静下来,思考怎样弥补这段浪费的时间,有想法的规划接下来的学习。
我肯定了他的想法,也鼓励他按照自己的主见去应对解决。他适应的很好,整个人都沉稳了很多。
经历了这段风波,我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教育要有温度,也要有态度!
无条件接纳不是错,只是它跟很多教育方式一样,是一种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需要灵活运用,我们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感受和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的全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