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又临近期末了,孩子们作业增多,试卷写了一份有一份,每天都会写到很晚,家长们和孩子都快绷不住了。
感觉老师、孩子和家长都陷入了莫名其妙的的卷。
老师们拼尽威逼利诱之力拉成绩,想有好的业绩;
学生们拼尽全力考成绩,想不顾父母和老师的期望;
家长们也使出浑身解数和很大一部分财力做助力,希望孩子能一步步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取光明的前途。
当孩子一天十几个小时都用于学习,当老师和父母都几乎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当老师和父母几乎是把孩子当成了学习机器,这样日日夜夜惟成绩的拼搏,最终又能得到什么?
当号召大学生从事家政的声音响起,拼尽全力考上大学的意义又在哪里?
即便是考上985、211的名校,成为了所谓的社会精英,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他们真的找到了自己安稳快乐的人生了吗?
这些精英大部分从小到大被一根绳牵着走,所有人都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他们或许成绩优秀,但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焦虑、无助和孤独,空虚和恐惧的情绪时常环绕在他们心头。
据心理专家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测评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思,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说自己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他由此质疑,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惟成绩的卷,只会导致一个个空心人的产生,无法培养出热气腾腾活着的人。
这样的结局是我们想要的吗?
02
大部分家长都在被动地逼着孩子参与全社会的“卷”,只有少数的家长保持了一份清醒,他们一直都问自己:
我的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又讨厌什么,他又有什么苦恼,对他来说最合适的是什么?
除了成绩和文凭,我的养育目标还有什么?
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给予孩子怎样的理解与支持?
对于那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我该如何调整心态?
他们始终在关注孩子这个活生生的人,始终把他做为一个有独立意志独立个体来看待,而不只是把他当作学习机器。
所以他们才会秉承几千年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准则,在社会的大气候下能针对孩子的情况做一些调整。
他们有人选择不参加学校的延时服务,利用时间多带孩子户外运动;
他们有人一周给孩子请一两天假,在家自主学习;
他们在孩子听到老师告状的时候,不是立刻斥责批评孩子,把老师施加的压力立刻转嫁给孩子,而是能顶住压力,在信任孩子的前提下,跟孩子推心置腹的交流,充分给与孩子理解和支持。
他们不参与卷成绩,只是通过成绩的变化来关注孩子这个人的变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专注培养孩子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
他们同时更关注带着孩子好好过日子,在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努力和孩子一起把每一个日子都过得快乐有趣。
他们坚信,只要孩子核心能力强,身心足够健康,又始终保持对学习对人生的热爱,能安然地活好当下每一个日子,那孩子的未来日子也不会差。
03
目前教育往往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这会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家长也容易陷入只关注成绩的误区,而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以及孩子的精神世界。
虽然国家已经在做新的教育布局,很多地方已经在朝好的方向调整和改革。但由于国情所限,这必然需要一些时间。
这个过程中,父母必须率先觉醒,不再参与以单一成绩为核心的卷。
而是要始终关注孩子这个人,关注他的喜怒哀乐,关注他的独特,去因材施教,帮助他找到他独特的生命闪亮的路,而不是被逐步泯灭了个性光芒和生命热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