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们,
我家外甥女上了初中,数学成绩一直不错。这不,前几天她跟我聊天,说她在最近的月考中拿了年级第一。可把我高兴坏了,赶紧问她是怎么学的。
结果这丫头说了句让我大吃一惊的话:”舅舅,我觉得数学题好简单啊,原来都是一样的套路。”
听到这话,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数学这门学科,跟语文英语不一样,它最关键的就是找到题目背后的规律。
我跟爸爸妈妈们分享个有趣的现象。我看过不少孩子做数学题,有的孩子看到题目就直接开始计算,忙得不亦乐乎。可最后一看,答案错得离谱。还有的孩子,看着题目发呆半天,等你催他快点做,他却说:”等等,我再想想。”
这两种孩子的差别在哪儿?前一种孩子只看到了题目的表象,后一种孩子在试图找到题目的本质。
我记得我在初中的时候,晚上一个人研究三角形全等,那个时候我数学平平,有一道题目非常烧脑,就差一个条件就可以下笔证明了,死活想不到,泡脚的水不热了,我是没办法了,心里想着不是我不够努力,实在是我脑子笨,然后就歪着头趴在桌子上,心里又不甘心,眼睛偷瞄几何图形,突然脑海中一条闪电,我终于知道了,老师上课讲的辅助线!画一条辅助线就解决所有问题了,之所以觉得缺一个条件就可以证明完全是错误的思路引到一条死胡同,我兴奋地写写画画,等我写好作业,泡脚的水都已经冰冷了,那是我数学第一次开窍,穷尽一切办法无解,在最后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个心情愉悦的晚上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如今很少有这么纯粹的事物让我开怀了。
数学好的孩子都有个共同点——他们会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咦,这道题跟之前做过的那道题是不是很像?”
我的外甥女一开始做代数题时也是一头雾水,看到二次项就害怕。后来她发现,不管是因式分解还是解方程,其实都是在玩”拆分”和”合并”的游戏。
说到这儿,我给爸爸妈妈们支几招,帮孩子找到数学的窍门:
第一招:建立知识框架
别让孩子胡乱刷题。咱们先帮他们梳理每个章节的重点知识,比如解方程这块,有几种基本方法?每种方法适用什么情况?让孩子先在脑子里建立起这个”地图”。
课本的知识点是在山谷里面绕呀绕,等你全部学完,登临山顶,然后才会发觉,哇,原来我一直在这座山里面绕圈子。那为什么我们不一开始就建立起大局观,做到心中有数呢?
第二招:归类练习
找几道相似的题目放在一起练习。比如都是关于圆的题目,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慢慢地,孩子就能发现,原来这些题目都是在考圆的这几个性质。
其实我特别喜欢关注宝宝的成长过程,宝宝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是不是得扶着她左右摇晃身体做走路状?然后慢慢地,是不是变成扶着墙慢慢移动,接着又变成单手牵着宝宝移动,然后在宝宝周围虚扶着,哄她走路,最后放开手,宝宝会走路啦!
为什么要提起宝宝走路的事情呢,因为这件事表明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非常容易取得成功。数学也是一样的,把同类、相似题型归类到一起,非常容易就能总结出套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招:错题本变通关秘籍
我外甥女的错题本可有意思了。她不光记录错误答案,还会写上:”这道题跟课本第几页的例题很像,就是换了个说法。”这样一来,错题本就变成了她的”通关秘籍”。而且关键步骤会被她特地描红,写上她自己的个性签
“注入灵魂”。
第四招:讲题比做题更重要
我发现一个规律,数学好的孩子都爱讲题。让孩子试着给你讲解题目的解题思路,这个过程能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题目的本质。
我以前的数学很菜,这个我跟很多家长说过。同样一个问题,同桌和学霸跟我讲解以后,我发现学霸讲题的思路更清晰一些,他甚至知道我在某个知识点会有“别的想法”,这种情况就是我没有彻底理解知识点,然后老师讲解的时候我又在琢磨“为什么会这样呢?就不能那样?”好了,老师讲的其他步骤全部漏掉,这就是课堂走神。而学霸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他会直接带着我跳过这个坑。这就是费曼学习法,之前提过很多次。传送门:回归课本,本就是费曼学习法的精髓
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说:”我家孩子就是理解不了,刷了那么多题还是不会做。”
我告诉你们个小秘密。数学不是靠题海战术取胜的,而是要让孩子学会”找规律”。就像我外甥女说的,当你发现所有题目都是相似的,那做题就真的变简单了。
我问过班里好几个数学学得好的孩子,他们都说经历过一个”开窍”的过程。有的是在做竞赛题的时候开窍的,有的是在老师讲解难题时开窍的,但最多的还是在日常刷题中突然开窍的。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数学不是难题,而是一个等待被发现的游戏规则。等孩子发现了这个规则,就会像我外甥女一样,觉得数学其实挺简单的。
最后,我想跟爸爸妈妈们说:别着急,给孩子一点时间去发现数学的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咱们要做的就是在旁边耐心地等待和引导,直到他们遇见那个”开窍”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