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的孩子刚上小学那会儿,每天辅导作业都成了一场 “大战”。
看着他那磨磨蹭蹭的样子,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要算半天,我心里的火就蹭蹭往上冒,忍不住大声催促,结果孩子被吓得眼眶泛红,作业错误率更高了,我自己也气得胸口发闷,焦虑感如潮水般将我淹没。
我想,很多家长都和我有过类似的经历,满心盼着孩子好,却在不经意间陷入了焦虑与内耗的漩涡,亲子关系也变得剑拔弩张。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样不对,可就是控制不住。到底该如何打破这个僵局呢?在育儿的摸爬滚打中,我渐渐领悟到,真正厉害的父母,早就戒掉了焦虑与内耗,他们对待孩子不过六个字 —— 看得透、想得开。
一、看得透:先爱自己,再爱孩子
我有个朋友,为了照顾孩子,辞去了工作,整天围着孩子转。孩子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她都无比上心。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却变得特别叛逆,对她的关心厌烦不已,甚至经常顶嘴吵架。朋友委屈极了,向我哭诉:“我为他付出了一切,怎么换来这样的结果?” 我看着她憔悴的面容,心疼之余,也意识到问题所在。
当父母的,一旦失去 “爱自己” 的能力,在孩子面前就没了那份属于自己的光芒和价值感。我们付出得越多,就越渴望孩子给予回报,一旦孩子达不到期望,焦虑便汹涌而来,孩子也在这压抑的氛围中倍感压力,亲子关系自然岌岌可危。
就像演员刘敏涛,经历失败婚姻后,没有继续在自我牺牲的道路上沉沦。她勇敢地选择爱自己,去滑雪、画画、环球旅行,重新找回自信与独立。这份潇洒不仅成就了她自己,更让女儿看到了女性的无限可能,成为女儿成长路上的榜样。
二、想得开:不在小事上焦虑
我邻居家的孩子,上初一的时候成绩不太理想,在班里处于中下游。要是一般家长,估计得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天天逼着孩子刷题、上补习班。
可这孩子的妈妈却很淡定,她看到孩子沮丧的样子,不仅没批评,还带着孩子去吃了顿火锅,又看了场孩子喜欢的电影。
旁人都不理解,她却说:“该用的办法我都用了,现在只能看他自己,我不想给他太大压力。” 之后,这位妈妈不再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支持孩子去学轮滑、养猫、练跆拳道,还定期和孩子谈心,了解他的想法。
神奇的是,孩子没有因为妈妈的 “宽松” 而自暴自弃,反而在学习上更有动力了,成绩也慢慢有了起色。
生活中,像我邻居这样有 “松弛感” 的家长太少了。
很多学霸父母,接受不了孩子成绩差的现实,拼命管束,结果孩子压力山大,产生厌学情绪。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的吐槽,
他和妻子都是博士毕业,可儿子的学习成绩却惨不忍睹。他们用尽各种方法,孩子依旧在班里吊车尾。
直到有一天,他们放下焦虑,才发现儿子身上有那么多闪光点:热爱厨艺,小小年纪就能做出一桌好菜;心地善良,进出楼栋总会帮后面的人撑门;懂得体谅父母辛苦,乖巧懂事。
三、静下心:稳定情绪,减少矛盾
父母的情绪,就像家里的晴雨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内心世界。我记得有次带孩子去商场,看到一位妈妈当众对着孩子大发雷霆,只因为孩子多看了会儿玩具,稍微磨蹭了一下。
吓得小脸煞白,周围的人都投来异样的目光,可那位妈妈似乎气昏了头,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我心里一阵难受,深知这样的场景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易怒的父母极易给孩子带来性格缺陷。孩子具有 “仿同” 心理,会不自觉地吸纳父母的个性特点,如果父母性情暴躁,孩子大概率也会变得易怒。而且,经常被父母吼骂的孩子,为了避免犯错,会习惯性地看父母脸色行事,久而久之,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内心也会变得脆弱敏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极度自卑。
与之相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性情暴怒无常,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可他的母亲始终温柔如水,用无尽的耐心和爱包容他、引导他,一点点化解他内心的坚冰,最终将他从绝望的深渊 “救赎” 出来。
所以,当孩子让我们生气时,一定要先 “静” 下来,深呼吸几次,给自己几秒钟缓冲时间,让情绪平复。只有我们情绪平和了,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成为孩子精神世界的坚实依靠。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当你情绪即将失控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小妙招能快速让自己冷静下来呢?
四、学会慢:教育孩子别心急
台湾教育家黑幼龙的育儿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事业有成,可四个孩子中却有三个曾是 “问题少年”,打架、闯祸、厌学、考试零分,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一个不落。但黑幼龙没有急于求成,他坚信 “慢养” 的力量。
他的二儿子上初中时成绩极差,甚至考过零分,换作一般家长,估计早就焦虑得夜不能寐了。可黑幼龙虽然心里着急,表面上却依然鼓励孩子去做喜欢的事。孩子迷上摔跤,他全力支持;孩子想尝试新事物,他也给予肯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尊重,慢慢理解了父母的苦心,开始主动发奋读书,最终成为名校的医学博士。
在教育孩子时,很多父母都犯了心急的毛病,潜意识里总想着立刻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给孩子缓冲时间,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走。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不信任,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弱,无法独立解决问题。
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成长。所以,下次孩子磨蹭、犯错时,咱们不妨等一等,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后果、承担责任。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他们才能在自由的天空中茁壮成长。大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没有因为心急而错过孩子成长的某些美好瞬间呢?
五、弱下来:以柔克刚,更能征服孩子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吐槽自己的妈妈,从小到大,无论大事小情,妈妈都冲在前面替他解决。他生病时,妈妈哪怕自己也不舒服,也要强撑着给他做早饭;他在学校和同学有矛盾,妈妈第一时间找老师理论,帮他 “摆平”。结果,孩子长大后变得极度依赖妈妈,遇到问题完全没有主见,甚至上了大学还要打电话问妈妈该怎么做。
这样的 “强父母” 看似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天,实则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在《超脑少年团》节目中,00 后少年党一桐在编程方面展现出惊人天赋,他妈妈分享的教育经验就很值得借鉴 —— 学会示弱。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遇到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变得越来越强大。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也提到,父母越厉害,越要收拢翅膀,别让自己的 “厉害” 成为孩子发展的天花板。我们要学会以退为进,给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需要、有价值,他们才会激发出无限的力量与责任。大家有没有尝试过在孩子面前 “示弱” 呢,效果如何?
六、学会听: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如今,亲子沟通的最大障碍,往往是父母不愿倾听。孩子考差了,满
心委屈想倾诉,父母却不听原因,只觉得是孩子不努力;孩子闯了祸,父母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顿打骂;孩子说压力大,父母还责骂孩子偷懒。
这些被父母 “堵住嘴巴” 的孩子,内心满是痛苦。他们觉得跟父母倾诉毫无用处,只能把心事憋在心里,在压抑中艰难成长。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说过,想成为善于谈话的人,先要成为善于倾听的人。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孩子的话语,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了解他们内心的困境与想法,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与爱。
研究表明,家长善于倾听,对孩子成长意义重大。
一方面,孩子的情绪能得到及时宣泄,降低抑郁风险;另一方面,孩子会更加信任家长,愿意分享心事,亲子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从现在起,多给孩子一些说话的时间,认真听听他们的心声吧。大家平时在倾听孩子方面做得怎么样呢,有没有什么心得或困惑?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健康快乐、坚韧上进。
那就让我们努力戒掉焦虑与内耗,用这六个字的智慧,为孩子撑起一片充满爱的天空,陪伴他们一路前行。育儿之路漫漫,让我们携手共进,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