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感”,这个词现在挺火的。
如果把它放到男孩身上,就会被定义为“老好人”。
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小的时候就是那种特别懂事的孩子。上学的时候会帮同学递水,老师叫他干嘛就干嘛,有时还会替人被黑锅。
这种讨好型人格几乎伴随着他长大。结果 呢?他成了大家眼里的“老好人”。
工作中,没人愿意加班写方案,他心里明明不想接,却总是快人一步:“好的,没问题!”
后来,他向朋友抱怨:“太过分了,怎么每次都压榨我?”可朋友却反问他:“你有没有试过拒绝不加班?”于是他就沉默了。
他的一句:“好的”,就会让老板觉得:这人真好使,交给他准没错。
在情感上,他读书的时候暗恋一个女孩,天天送她上下学,帮她跑腿。
女孩老是说他太好了,像亲哥哥一样。后来女孩结婚了,新郎不是他,他只是被“需要”过,但从没被真正“喜欢”过。
这样的廉价感伴随着他一起成长,长大以后不仅仅是“累一点”,而是彻底失去了自我。
什么是廉价感?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为了讨好别人,不断地压低自己的价值。
结果呢?
在职场里,成了“永远在加班”的那个
在感情里,成了“暖心备胎”
在生活中,成了“随叫随到的工具人”
廉价感的背后,其实是一种“过度讨好,没有底线的自我牺牲”。而真正的自信,是知道自己的价值,敢于为自己设立界限。
如果你家是儿子,一定不要让他做“廉价感”男孩。
下面这几个方法,能帮助他学会拒绝,拥有自信,成为一个有界限感的人。
教他说“不”,建立界限
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是对自我的保护。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拒绝并不是自私,而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比如,了小朋友想要借玩具玩,但如果娃不想借,我们可以教他这样回应:“我现在还想玩这个玩具,等下次我再借给你吧。”
如果孩子总是无法拒绝,你可以告诉他:“拒绝别人,不是因为你冷漠,而是因为你也有自己的需求。”
拒绝,不是要学会对抗,而是要学会守护自己的边界。
有界限感的人,才不会被当成“老好人”。
培养他自信,让他昂首挺胸
我们从小就要让孩子学会相信自己。
首先,可以先多夸夸他。
别老是挑孩子的毛病,做对了一件事,可以适当的表扬:“儿子,你真棒!”
比如,画画后自己收拾了画画工具,要及时给予肯定。
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有能力,慢慢就有自信了。
我们也可以分配写小任务给他,让他自己去完成。等他完成了,就夸他能干,让他知道自己可以做好很多事情。
当然,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马上帮他解决,而是鼓励他自己想办法。
比如,他搭积木叠高高倒了,我们可以说:“儿子,你再试试,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 等他自己解决了问题,那自信心不得蹭蹭往上涨啊。
教他有担当,做个小男子汉
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才能在处事过程中获得价值感,尤其是男孩,我们不一定要逼他坚强,但是一定要有担当、有责任感。
比如,他把玩具到处乱放,就要让他自己收拾。要是他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就让他一起帮忙打扫,并且告诉他下次要小心。
在外面玩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了冲突,我们不要马上上去护着他,给他点时间让他自己解决。事后再和他分析哪里做的对,哪里做的不对。
这样他就知道,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总是依赖别人。
家里有什么事情也可以让他参与进来,让他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有责任为家庭做贡献。
告诉他:被喜欢并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
有很多孩子为了被喜欢,会不断迎合别人。
比如,有人说他“小气”,他就把自己的玩具借出去,哪怕自己很不情愿。
这时,你可以告诉他:“真正的朋友,会喜欢你这个人,而不是你能给他们什么。”“如果有人因为你拒绝就疏远你,那这段关系本来就不值得。”
教孩子做自己,而不是“别人期待的样子”。
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从来不是因为“取悦”别人,而是因为忠于自己。
拒绝廉价感,从学会思考开始
当然,培养一个有界限感的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用力过猛,反而让孩子变得太过防备。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太过宽容,结果又让孩子变得懦弱。
但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做对”,而是通过试错,培养出一个能思考的孩子。
如果你有一个儿子,不要只教他“懂事”“听话”“为别人着想”。
还要教他学会拒绝,帮他练习说“不”,让他知道:
他有选择的自由;
他有为自己发声的权利;
他可以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也可以忠于自己的想法。
别让孩子做“廉价感”男孩。愿他成为一个自信、独立、有底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