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儿子十四岁,读初二。
他学习成绩中等,但一直以来都能正常学习。
然而,初一暑假开始,他迷上了手机游戏。
起初,并不明显。
只是写作业拖延,手机不离手。
吃饭时,即使游戏没打完,叫他多次也不肯放下手机。
等我发现他沉迷的迹象时,已经难以控制了。
他会在书下藏着手机,学习分心就玩游戏。
晚上躲在被窝里,熬夜到凌晨两三点。
我发现后非常生气。
儿子虽然认错保证,但没过几天又开始偷偷玩游戏。
白天上课没精神,经常打瞌睡。
成绩也一落千丈。
老师联系我,让我好好管教儿子,否则后果严重。
我怒气冲冲地训斥儿子,并要没收他的手机。
没想到儿子一反常态,对我大吼,说不玩游戏会死!
我被他愤怒的样子吓到了,不敢拿走手机。
之后,儿子肆无忌惮地玩游戏,我却不敢管教。
偶尔提醒他控制游戏时间,多看书,他却很不耐烦。
儿子的成绩持续下降,还因赖床多次缺课,我非常焦虑。
难道我的孩子就要被手机游戏毁了吗?
02
我最初非常生气,认为游戏害人不浅。
后来冷静下来,经过反思,我意识到:
游戏和手机只是孩子厌学的借口。
家长常认为是游戏使孩子无法学习,最终导致厌学。
但实际上,这些只是加剧了孩子厌学的情绪,并非根本原因。
在激烈的竞争和学习压力下,很多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
他们不明白学习的意义,也找不到自身价值。
被父母和老师的焦虑裹挟,每天麻木地学习。
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又要面对繁重的作业。
很多孩子就在这种困境中度日。
学习对他们来说并非快乐,父母的催促更让他们感到疲惫。
游戏世界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痛苦的避风港。
游戏能带来轻松快乐,甚至成就感。
原本就厌倦学习的孩子,最后一点学习动力也被游戏消磨殆尽。
最终,在父母眼中成了“游戏成瘾”。
儿子曾告诉我,他感觉自己像个学习机器,找不到自身价值。
与其痛苦地活着,不如躺平享受当下快乐。
可见,孩子首先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游戏只是他们逃避压力的出口。
要解决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他们“自我价值缺失”的问题。
03
理解孩子玩手机背后的心理需求,带他们体验更广阔、真实的现实世界。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都在快速发展,渴望独立和认可,
同时面临学业、人际关系等多重挑战。
父母关注成绩,频繁管教和批评,使游戏成了孩子的情绪出口。
然而,虚拟世界的吸引力终究比不上现实生活的美好。
家长需要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有效陪伴,减少指责和说教。
关注孩子的想法、兴趣和内心,而非只关注学习成绩。
当我与儿子讨论游戏和比赛时,他变得愿意与我交流。
因为他感受到我的关心,不仅仅是对他成绩的关心。
在不谈分数的交流中,亲子沟通变得顺畅,
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和理解,也减少了对游戏的依赖。
我开始带儿子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例如看电影、露营、度假、旅行等。
让他感受更广阔的世界,呼吸新鲜空气,体会身边的美好事物。
这潜移默化地将现在的努力与未来的人生联系起来。
得到足够的爱和理解,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孩子就不会沉迷于虚拟游戏。
儿子告诉我:
以前我不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
但现在,我亲身体验到世界的精彩,不再局限于两点一线的生活。
也理解学习是为了通向未来,清晰地感受到努力的目标。
儿子的转变让我感到欣慰。
一味的说教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破坏亲子关系。
现在,我的做法反而让儿子将注意力从游戏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意识到学习是实现目标的工具。
这让他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不再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
04
不要只用成绩衡量孩子,要用多元化的标准评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存在感和价值感。
很多孩子厌学是因为看不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毕竟,未来的好工作和现在的辛苦相比,太遥远了。
要让孩子重拾学习动力,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价值。
我从多方面帮助孩子体验价值感。
首先,不再只关注成绩和排名,
而是用心观察、认可孩子,多元化评价他们的表现。
例如,鼓励孩子做家务、帮助他人等。
让孩子明白,他们不仅仅是在学习上被评价,作为一个个体,也被父母看到和认可。
父母的认可和别人的感谢,能提升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
这能让孩子在父母面前感到轻松自在,而不是逃避到手机游戏中。
其次,给予孩子更多尊重和自主权。
让孩子自主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而不是听从父母的安排。
这样能增强孩子对学习的掌控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同时,也要让孩子自己掌控游戏时间。
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高压管制反而会增加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可以完全掌控游戏时间时,游戏的刺激感就会大大降低。
05
与孩子共同制定满足双方需求的规则,帮助孩子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习惯。
家长的希望是,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兼顾学习,提高自觉性和自控力,而不是沉迷于手机。
孩子则希望,使用手机满足社交和娱乐需求,不被打扰和责备。
亲子冲突通常围绕着这些不同的需求展开。
解决冲突的关键在于“制定规则”。
很多家长抱怨制定的规则无效,孩子不遵守。
实际上,这些往往是家长单方面的“规定”,而非真正的“规则”。
例如,“先写作业再玩”、“每天只能玩一小时”、“晚上九点上交手机”等等。
孩子为了玩手机不得不遵守,但内心并不情愿,所以难以持续。
那么,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则”呢?
具体参考下面6个步骤:
第一步:
明确清楚我们彼此的需求。
先去观察、倾听、了解清楚孩子玩手机,
主要是在做什么,满足了他的什么需求。
例如,打发无聊时间的需求,社交的需求,成就感的需求等等。
而我的需求,就是想孩子可以合理使用手机,
不熬夜,不影响学习,我不被老师投诉。
第二步:
大家坦诚去想办法,让双方都能发表意见。
以满足各自的需求为基础,
去想办法,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法。
比如,孩子说:
放学先玩手机;手机自己保管;游戏时间由她定。
我说:
放学后先写作业;晚饭后爸妈带你出去骑车;
可以一起学习做手工、烘焙……
第三步:
看看这些方法,能不能满足我们各自的需求
评估下来,
我们发现,有效的解决方法包含:
晚饭后骑车;一起做手工;游戏时间由她定;做个时间表。
第四步:
选择大家都满意的方法
在选择解决方法时,
大部分双赢法是从第三步评估出的方法里选一个,
而我和孩子决定,选择所有我们提出来的解决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第五步:
按照确定的方法执行
在这之后,我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每天安排一项活动。
有时是手工,有时是烘焙,有时是晚上下楼骑单车。
孩子也自己安排玩手机的时间,做一个时间安排表。
第六步:
在执行中去观察、改进这一个流程
坚持一段时间下来,
孩子对手机的沉迷问题,熬夜、上课不认真的问题,都恢复正常了。
老师也没再找过我,我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对于孩子,我并不以“不玩游戏”为目的,
而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内在各种需求。
之后虽然她还是会玩手机,但很明显减少了,
因为他有了更多选择,有其他事情可以去做,
经常会做一些小点心带给老师、同学,获得了老师同学的一致认同和夸奖。
我们不是从是否玩游戏、玩多长时间游戏这些表面问题着手,
而是先清晰彼此的需求,在需求的基础上,去协调解决办法。
经过我的努力和引导,那个没了手机就活不了的孩子,
终于走出沉迷,找回了学习动力。
我深深体会到,手机也好,游戏也罢,其实都不是洪水猛兽。
孩子之所以会沉迷,往往是因为家长习惯把分数和学习联系在一起,
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不仅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和价值,
还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所以,当孩子出现了问题行为,开始厌学拒学,沉迷手机后,
家长先不要急着批评压制孩子,而是想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找出本质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