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
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品质,优秀的成绩必定是“轻松拿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思考力,从容应对考试。
但是,期末备考模拟考试,荞麦发现,学生的一些做法,正在毁掉自己的思考力。
试做总结,和各位教育同仁交流。
如有雷同,可提醒学生,以免“越努力,越心酸”。
01 不要把答题卡填满
你有没有同款学生?
例:
小怡很努力,平时的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考试每个题都填得满满当当。
但是,成绩一般不理想,上面这个题,满分4分,只得2分。
其实他后面提到“情节”和“人物形象”,是答题的两个角度,但是,因为他前面写得太多,后面就没有空间来结合具体的内容加以分析了。
我问:为什么写这么多?
他答:一开始不知道写什么,先写上再说,我一般是写着写着就有感觉了。
我哭笑不得。
典型的“为了答而答”,只要“写满”就是“答完了”。
这类同学并不少见,其实就是根本“不动脑子”,思考力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区”,刷多少题也是原地踏步。
提出要求:根据题目赋分分条,2分一条,4分的题目,我只看前2条。
02 不要想到什么写什么
还有这样的同学:
原题再现:
例:
审题圈定关键概念“不同时期”,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按照“中古”“近代”“现代”进行梳理,学生却将时期最早的放到了最后。
我问:为什么按照这个顺序答题?
他答:不是按点给分吗?先后顺序这么重要吗?
因为不注意逻辑顺序,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很容易漏缺重要的答题角度。
教师支招:论述类文本,要坚持画思维导图。
03 不要套话满天飞
上田正仁在《思考力》一书中提出:
思维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实现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第一个层次是:实现力,也就是为单一问题提供标准答案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思考力,也就是为复杂问题提供非标准化答案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创造力,也就是为单一问题提供非标准化答案的能力。
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第一个层次。
也举一个例子。
原题是这样的:
学生这样答:
明明是在问“人称变换”的表达效果,学生却回答“符合语言风格”“语言更柔美,用修辞”“用排比,语言更有气势”诸如此类。
出现这种情况,是学生思维能力停留在最浅层的“实现力”,“不管题目在问什么,涉及写景散文语段分析,我就罗列修辞手法”。
形成了思维定势,是非常可怕的。
教师支招:学会审题,圈画题目中的关键词,确定题目的核心问题所在。
具体的练习方法是进行材料作文审题训练。材料作文能够确定核心概念,那一般题目就难不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