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里有娃要上初中、高中的,是不是都在愁孩子住校还是走读这事儿?今天我就掏心窝子跟大伙说说,真的,能走读咱就别住校!
我家孩子刚上初一那会,我也为这事儿纠结得头发都快薅秃了,找多位高年级家长取经。现在孩子初三了,我可太庆幸当初选了走读。这几年下来,住校和走读的差别我看得清清楚楚,走读对孩子的好处那是明摆着的。
先讲讲住校那些不靠谱的 “好处”。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住校能多睡会儿,真的吗?宿舍晚上那就是个 “茶馆”,叽叽喳喳聊个没完。孩子跟着聊吧,第二天上课困得直磕头;不聊吧,又怕被舍友孤立。而且啊,一群孩子住一起,人际关系可复杂了。孩子要是处理不好,心里别扭,学习肯定受影响。学习这事儿,心不静咋行呢?
那走读真的就很好吗?我根据初中经历整理下来,给还没选择的家长参考:
一、时间自由
走读生相较于住宿生,拥有着一大显著优势 —— 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充足。初中的学业压力逐渐增大,孩子们在题海中奋力遨游,此时他们急需一片心灵的栖息地来舒缓压力,而家就是这样的存在。
每天晚上接孩子放学,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可以聊聊在学校遇到的烦恼,分享取得的点滴快乐。作为家长,能够及时给予安慰、鼓励和引导,让孩子重新充满能量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还有个实际情况,如果你家娃计划考重高的话,晚上是不是要加餐搞课外学习?学校统一时间熄灯,回到宿舍吃吃零食唠唠嗑,再排队洗个澡,就没空了。
在家,按照计划每天执行推进,娃抓紧+家长督促,效果肯定比周末才有空去上2节补习班来的强。
二、住宿生活,被禁锢的时间与未解决的问题
反观住宿生的生活,时间被严格地限制在一个个固定的框架里。
每天从几点起床开始,到几点吃饭、几点睡觉,甚至几点上厕所,都像是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一样按部就班。
这样的生活模式看似规律,实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孩子的天性。而且,当孩子在学校当天遇到问题时,由于无法及时与家人沟通交流,这些问题只能被搁置或者压抑在心底。
一次考试的失利、与老师的一次误解、和同学的一场争吵,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长期积累下来,就像一颗颗隐藏的炸弹,随时可能在孩子的心里引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青春期的潜在风险:无法选择的舍友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个时期最危险的东西是什么?
不是游戏,也不是手机,而是他身边的同学。
当孩子选择住校,同宿舍的人是他们无法自主选择的。在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孩子们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很容易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
如果不幸遇到一些行为习惯不良或者价值观扭曲的舍友,孩子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偏。
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舍友的怂恿而学会吸烟、说脏话,或者沉迷于一些不良的娱乐活动。而走读的孩子,每天回家与家人相处,在相对稳定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能够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初心和正确的价值观。
还有一个问题,同寝室孩子的睡觉时间不一致,我们班一个女生搬出宿舍,就是因为同寝室的卷王每天早上5点起来背书,洗漱的声音把她吵醒就睡不着了,白天打瞌睡上课没精神。
晚上熄灯了同学又拉着八卦聊天,她成绩直线下滑,一个学期后,她妈看着这不行,就直接止损开始走读再也不住宿了。现在这个女生的成绩在我们班排前列,各科表扬都上榜。
四、家长密切关注
在孩子心智还没有成熟的关键时期,走读可以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偏。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情绪容易波动,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走读时,家长能够通过日常的观察和交流,敏锐地察觉到孩子的细微变化。也许是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也许是对学习的态度有所懈怠,这些蛛丝马迹都逃不过家长的眼睛。我们可以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引导他们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而住校的孩子,由于与家长的物理距离较远,沟通的及时性大打折扣,很多问题往往在变得严重之后才被家长知晓,此时想要纠正就变得更加困难。
五、学校是小社会
学校虽小,却也算是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和复杂的情况需要孩子去面对。
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去独自应对这一切。过早地让孩子住校,去独自面对学校里的种种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创伤。
比如被同学孤立等情况,都可能让孩子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而走读的孩子,在遇到这些问题后,能够回家倾诉,在家人的帮助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心灵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