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叫孩子起床如同一场艰难的战役,从温柔的呼唤到焦急的催促,孩子却总是睡眼惺忪、磨磨蹭蹭。
吃饭时,饭菜都凉了,孩子还在东张西望,一口饭含在嘴里半天不咽下去。写作业更是状况百出,一会儿摆弄铅笔,一会儿发呆,注意力难以集中,每一项作业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学习效率极其低下。
我在一旁急得直跺脚,不断地唠叨和催促,可孩子依旧我行我素,亲子关系也因此变得紧张起来。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面对孩子这些让人头疼的行为,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L. 德西和理查德・M. 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孩子的内驱力源于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这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就会自发地产生行动的动力,从 “要我做” 转变为 “我要做”。
先来说说自主需求。
自主的核心是孩子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而控制则会削弱他们的内在动机。我邻居家的孩子小明,特别喜欢画画,但他的父母觉得画画会耽误学习,就禁止他画画,还给他报了各种辅导班,每天规定他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做其他事情,而且作业的顺序、方式都要按照父母的要求来。
渐渐地,小明对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经常和父母顶嘴,作业也完成得越来越敷衍。这就是因为父母的过度控制,剥夺了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利,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父母而做,从而失去了内在动力。
那么,家长该如何支持孩子的自主需求呢?
在情感层面,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时,我们要耐心倾听,给予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重视。
在行为层面,邀请孩子参与生活中的决定,比如制定周末的活动安排,让孩子选择是去公园玩还是去图书馆看书;商量每天的作业时间安排,是先做数学还是语文。
同时,给孩子安排一些兴趣时间,让他们自由地做喜欢的事情。就像我的朋友,他的孩子想参加学校的科技社团,他没有因为担心影响学习而拒绝,而是和孩子一起了解社团活动内容,最终支持孩子的选择。孩子在社团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学习成绩也没有下降,反而因为心情愉悦,学习效率提高了。
不过,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支持孩子自主,是不是就意味着完全放任不管呢?
当然不是呀。
自主与规则是可以共存的。比如孩子看电视,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个固定的看电视时间,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让孩子自主选择看什么节目。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自主需求,又设定了合理的边界,让孩子学会在规则内自我管理。
再谈谈胜任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我同事的孩子小红,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每次考试都很沮丧,对数学作业也很抵触,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做不好。这就是典型的胜任感不足。而当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时,他们更愿意积极行动,面对困难也会勇往直前。
培养孩子的胜任感,首先要多鼓励孩子。这种鼓励不是简单的 “你真棒”“真聪明”,而是要具体指出孩子努力的过程和取得的进步,以及认可他们的内在品质。
比如孩子写作业比昨天认真了,我们可以说:“宝贝,你今天写作业很专注,一直在认真思考,这种认真的态度会让你越来越优秀。”
其次,要适时退让,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像扫地、洗碗等,当他们完成这些任务时,会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胜任感。
我让孩子帮忙整理自己的房间,一开始他可能做得不太好,但我会耐心指导,慢慢地,他整理得越来越整齐,也从中获得了自信。最后,面对难度较大的任务,帮助孩子分解目标。比如孩子要背诵一篇很长的课文,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将课文分成几个小段,一段一段地背诵,让孩子觉得这个目标是 “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的,这样他们就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胜任感。
最后是归属需求。归属感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我表弟家的孩子小刚,父母工作很忙,经常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或者把他送到各种托管班。
小刚在学校里表现得很孤僻,不爱和同学交流,学习也不积极,总是拖延作业。这就是因为他缺乏归属感,觉得自己被父母忽视,在家庭中没有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孩子的归属感主要来自家庭和朋友。作为家长,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互相攻击,让孩子对家庭充满依恋与安全感。
可以多开展家庭活动,像每周一起吃一次丰盛的晚餐,在餐桌上分享彼此一周的生活趣事;每天进行亲子阅读,让孩子在温馨的氛围中感受到爱;定期安排家庭游戏或旅行,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我有个同学,他们家每周都会有一个 “家庭电影之夜”,全家人一起挑选一部电影,看完后分享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陪伴,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学习也更加主动积极。
你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呢?你们是如何处理的呢?
是像以前的我一样不断催促,还是尝试过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自信、自觉、快乐地前行。
总之,想要孩子学会自觉,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催促,而是要从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这三个方面入手,用心去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一起努力,见证孩子从 “要我做” 到 “我要做” 的华丽蜕变,看着他们在成长的天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