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会说,你是博士又是老师,肯定很会带孩子吧?
千万别误解,我是博士,但不是儿童教育博士;我是老师,但是大孩子的老师。带孩子这件事,绝对谈不上专家,都是从零开始学起。
当然,也不是完全不搭边。
有空的时候,我还真的会从自己专业的角度,琢磨养娃这件事。
管理是通过他人、和他人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看,养娃也是相似的逻辑,带领孩子、帮助他们变得更好。
这篇文章,是我最近的一些思考和复盘,分享给大家,抛砖引玉,一起来讨论。
今年,大宝小升初,求学阶段的第一个关键节点。
和不少过来人聊过,他们为了孩子的小升初,投注了多少心血和精力。甚至从孩子一年级,就开始准备、铺路了。
当然,孩子努力学习了、多学习了,肯定有回报、有价值。
但我听他们说,他们也做了很多现在回头看意义不大、甚至单纯消耗孩子的事情。只是,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初中。
我当然也盼望,大宝能上一个好初中,然后考上好高中、好大学。但如此,孩子就能过一帆风顺、富足幸福的生活吗?
或者反过来说,孩子考不上好中学、好大学,以后就没有希望了吗?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越来发现,学历的“金饭碗效应”越来越虚弱了。
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
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即使我们做好了每件事情,孩子每一步都踩在完美的点上,依然不能保证孩子的未来。
看上去让人很难接受,但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的确如此:局部优化,往往不是全局优化。
从下面这张三维地形图,可以更清楚读懂我说的意思。
人生,是由很多选择组合而成的。
以最简单的两个选择(X,Y)为例,在地形图上,我们看到X、Y的不同选择组合,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两个黄色小山头,在附近区域内算是很好的选择,但并非全局的最佳选择,最高的红色山头才是。
把这个局部最优vs全局最优的关系,投射在养育、教育孩子上,相似的现象和问题也会出现。我们为孩子做出的选择,也许是局部最优,但不一定是全局最优。
比如,孩子提前学、拼命刷题,在小学、中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却在进入大学后跌了跟头。
今年,我第一次给大一新生上课。
好些学生课后问我,《管理学》到底应该怎么学?他们觉得好难。
不像他们之前的学习,内容有限固定,老师会反复给他们讲解,还让他们反复刷题保证他们会做。
现在的课程内容广泛、大部分都要靠自己理解,练习不多,不做题不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
我理解他们的困难,更心疼他们的无措。他们在中小学阶段被训练的学习模式,是被动式的、而非主动探索的学习;强调反复刷题掌握解题技巧,而非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在应对考试上,之前的学习模式很管用。但大学阶段的学习,包括进入社会实践,这种学习模式就失效了,甚至成为牵绊孩子的障碍。
我们的确看到,有些成绩好的孩子,考上了好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者一进入社会就各种迷茫、不适应,工作差强人意。
我有一位朋友,孩子从小就很优秀,一路绿灯考上了清华。顺利毕业后,却在工作遇到了困难,坚持两年后决定暂停,继续上学再找未来的方向。
还有一位朋友,孩子也是非常优秀,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谁能想到,5年学业完成,天之骄子就业却成了问题。
看看这些学霸、学神,他们尚且如此,我家的普娃要怎么办?
估计大家会说,经济周期、行业起伏,我们普通人很难把握,谁知道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确实。
不仅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很多专家也做不到。
这也正是我一直不相信,有人能“规划”孩子人生的主要原因。
我们不像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那样,拥有完全理性,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在这个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更难、甚至根本不能看清未来,所以也做不出最符合长远利益的选择。
套用管理学家西蒙的观点,在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境下,我们无法实现实质理性。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并不能确切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把孩子养好,才能保证他们一辈子的快乐幸福。
听着,是不是很让人灰心?
不过,西蒙在戳破实质理性无法实现的残酷现实时,也为指出了一条可操作的可行方向。
他说,当实证理性不可求,我们可以转而追求过程理性,用正确地方式做事。
这里,我想提到一个大样本的跟踪研究。
从1946年到现在的70多年里,英国的科学家们追踪记录了7万个孩子的生活,试图找出为什么有些孩子在长大后有所成就,生活幸福;而有些孩子却碌碌无为,苦苦挣扎。
研究发现有些让人泄气:贫穷对孩子具有持续一生的消极影响。
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
贫困家庭长大的小孩,
- 在教育测试上要比富裕家庭的小孩落后一年;
- 身体超重、高血压、记忆力衰退;
- 在学校变现得更糟糕;
- 找到的工作更差、薪水更低。
这个研究结果好像在暗示:如果想成为幸福快乐的人,一定要生在富人家。
虽然我们笑称“投胎”是项技术活,但谁都知道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选择出身。
好在这个结论只是研究的开端,并非重点,他们的研究重点其实是——贫穷家庭出生的孩子如何也能有所成就?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成长起决定作用,特别是童年时期的教育,将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
这当然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但令人惊讶的是,真正对孩子的成长发挥关键影响作用的教育行为,并非令我们焦虑的学区房、兴趣班、课外班这些“重大事项”,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
- 倾听孩子说的;
- 亲切回应他们;
- 教他们字母和数字;
- 带他们去旅行;
- 养成孩子的规律睡眠时间;
- 每天为孩子朗读故事。
- ……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却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甚至是一生命运的关键要素。
拿阅读来举例,科学家们以出生在相差无几的家庭,智力水平同等的孩子们为样本,发现那些在5-10岁就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们,在学习里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在大宝身上已经看到这样的效果。他的语文老师一直说,大宝语文学得轻松成绩还不错,和他看得那么多书有很大关系。
我觉得成绩只是一个方面,爱看书的孩子,他知识面是广泛的、积累的丰富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内驱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等等都不会差。
所以,我看大宝,即使目前成绩不突出,我们也不焦虑,底气就在这里。
未来高度不确定性,没人知道怎么教孩子才是最好的方式。
与其杞人忧天,不如低下头来,认真对待养育过程的每个阶段,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
英国历经70年的研究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养育的终极密码,隐藏在生活的细节中。
每天陪他们聊天、玩耍,陪他们读书;有空的时候,陪他们出门、一起旅行……
做好这些,比什么都重要(别抬杠,该学的还得学,不盲目鸡娃,不是叫你躺平)。
以后,他们想起我们的时候,想到的全是爱,满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