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五年级了还没补过课,我们到底在坚持什么?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从过去到现在,“补课”,都是个熟悉而流行的词汇。它是家长们在各种语境下的心照不宣。

然然上幼儿园时,背着舞蹈学校的书包,和同楼栋的同学家长在电梯偶遇。阿姨关心地问:“去补课啊?”我礼貌地笑笑,替她回答:“嗯呢,是去上兴趣班。”补课,有时候等同于上兴趣班。

今年暑假,然然好不容易约到了曾要好的幼儿园小姐妹一起玩耍,问她暑假都在忙什么,怎么一直没空呢。小姑娘礼貌地回答:“阿姨,我暑假都在补课呢!”“你成绩那么好,还要补课?”“哦,是妈妈给我报的新概念英语,六年级的都快学完了。”补课,有时候等同于提前学。

还有几次,因为然然爸爸是老师,相识的朋友、同学家长纷纷让我们给推荐补课的老师,“孩子马上中考,数学太差了,能不能帮忙推荐个靠谱的老师给他补补?现在机构和老师都可难找了……”这是“双减”之后,回归到“补缺”“补差”的本位,“补课”仍是刚需。

环顾四周,作为五年级的小学生,还从来没有接受过真正意味上的文化课补习,然然在同龄人中显得格格不入。她的周围,好生提前学,差生必补差,学新概念英语,学思维数学和奥数,学作文专项,甚至在各种细分领域报班提分,几乎没有一个孩子的周末是完全空着的。

人家都在补,你家孩子不补吗?每个家长都会接受这样来自灵魂的拷问。补不补,当然不是看别人家情况决定的,而是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来定的。比如从95补到100,要付出太大代价,这个时间和精力,孩子还能去干更多有意义的事。这样说,也不是因为女儿成绩还不错,而是我们知道,补课的背后其实是对抗家长焦虑的不归路,我们了解,要把目光放得足够长远去思考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也感到,整个教育生态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必须站得足够高,从顶层设计上去理解和塑造我们的教育目标。

如果可以晚一点来,就让它晚一点来吧。学路漫漫,补课,肯定还是要补的。只不过,它不该是从众的选择,不该是“卷”的胁迫,也不该是牺牲当下的“饱和式救援”。今天要做的事儿太重要太多,明天的事儿就安心留给明天来做。

01

“双减”之后的“茫”

但绝大多数父母并不知道在孩子的当下,究竟应该做什么。卷成绩、卷分数,仍然是唯一一个清晰而又可操作的选项。

即使是在国家颁布“双减”政策,从法规上遏制校外补课势头,严禁教培行业资本化运作和逐利行为的如今,家长们陈旧的教育观念,仍然像一艘势不可挡的大船,在强大的惯性作用下沿着原有的航道继续前行。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斥着混乱与迷茫的时代,一切新事物的运行,和新秩序的建立,势必都要经历这个阶段,而那些清醒认识到变化,并率先做出自我调整去适应变化的人,或许才是智者。

女儿说,现在学校不提“考试”二字了,变了个方式,叫“做练习”,还有的学校,叫做“快乐大闯关”,学校不印发试卷了,也不允许老师推荐教辅,不强制统一进度做课外资料,在此之前被尤为关注的期中与期末考试被淡化,不公布分数,不允许排名,延续多年的期末“拿成绩单”的操作被取消,一个个具体分数被“ABC”分级考核所取代…..

新的变化是,学校开设了普惠课堂、个性化课程,每天至少开设一节体育课,去保证学生的综合活动时间,还增加了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育……

这和教育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是吻合的:

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的沃土。在普通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开设职业体验、技能类课程,从小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面对巨大的政策变动,整个社会的认知扭转和行动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学校的应对和落实需要一个过程,家长们的接受和改变也是。很多家长就表示:我是不可能让我的孩子上职高的,现在的职高是什么现状,什么环境,想必大家也是清楚的。

为什么家长们仍然这么看中学习成绩?因为强调行动主义,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缩影。只要花时间学,就能提高分数,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唯一确定。搞学习,考高分,进重点班,考211、985,好的大学毕业就等于能找份好工作,一辈子无忧无虑——这样一条看似顺滑的路径,仍然是现在家长们的主流认知。我们所在的时代,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一个避免谈论崇高、形而上深奥命题和复杂情绪困境的时代,是一个强调以目标为导向的时代,一个沉浸在浅薄和迷茫下的时代。

只是,从时代认知到政策改革都已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真的不得不花时间去考虑一下那些学习之外的“复杂”,关于情绪、关系、道德、美学、价值观,关于那些似是而非、我们知道很重要、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教育课题,也是孩子们不能回避的成长课题。

02

顶层设计之下,重塑教育目标

爱人任职于本地一所国际学校,从他口中得知的是:他们学校刚刚拒掉一位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求职者。据我所知,他们学校从不缺名校毕业的教职人员,像中科大博士、南方大学硕士、复旦大学硕士等等,还有国外名校归来的求职者也是趋之若鹜,但能不能入职成功,亮眼的学历根本算不上什么,终究还是看你这个人如何。

归根结底,还是看用人单位的需求,人家要的能力你到底有没有,能不能马上就干,这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管你什么学历,也不要。

爱人是曾见过那些顶尖选手的,他的学生中,录取结果最闪瞎眼的是牛津,MIT的学生他也教过。于是他更加笃定地跟我达成共识:咱家孩子根本就不是顶尖选手,就是一普普通通的孩子,咱就别相互为难了。

近年来,安徽省高考考生60多万人中,211大学的录取率仅为4%,985更难,仅有1%,花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孩子漫长的成长生命去博一个概率特别低的事情,性价比实在太低了。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给科大少年班的题词是:不要考100分,原生态的孩子一般考试就能得70、80分,要想得到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孩子的创造性都被磨灭了。

相关链接:她每年采访30-50位北大学生,发现“超前学”的孩子长大后成这样 …

归根结底,我们要看透教育的本质,教育及其选拔制度,它其实是统治者选拔人才、巩固统治的一种方式。政治经济稳定的繁荣局面下,国家人才需求与培养、选拔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阶层跃升的通道逐渐关闭,阶层固化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在以前,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还能花18年的时间和一个城市里的孩子坐在一张桌子上喝咖啡,但如今,一个农村孩子即使寒窗苦读十几年,考上北大,毕业后找工作,也不见得比得过一个从小在一线城市长大、眼界开阔、综合能力强的普通大学毕业的孩子。还有,很多衡水中学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目标感,比起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积极参加活动,他们像进入了旷野一样迷茫。

在这个时代,学习,只是诸多变量中的一个小小变量。学习之外,我们还要看到和着力于更巨大的空间和可能。

03

教育更多的空间与可能性

教育不是一句斩钉截铁的口号,而是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行动与作用。

说说我们自家吧。首先,学习肯定还是要好好学的。目前我们所做的就是,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状态保持关注。作业是会查的,但不是每天必查,目的是既帮助她明确和夯实薄弱点,又不能养成需要我们时刻督促和替她负责的习惯。归根结底,学习是她自己的事情,我们只是从旁辅助,必要时提供一些帮助。这种自主意识,才是我们更加关注的能力的培养。女儿曾表示:觉得自己需要补课的时候,会跟我们要求的。而让孩子清楚自己到底什么时候需要,又如何理性去获得支持,才是作为父母应该着力培养的目标。

事实上,正因为女儿目前呈现的是高自尊、高自觉的状态,才让我们更加信任地放手让她为自己做主,这正是一个良性循环。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于调控,基于孩子的性格,我们会在有些时候提醒她放轻松,帮她去发现方法、提升思维、关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是唯一目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情绪状态的关注、亲子关系的增进,每一环都是重要的。

我们之间,仍然是有广阔的对话空间的,这种沟通的保持,让亲子之间保有了最大限度向好的可能性,而不至于让孩子觉得,你只要成绩,我们之间是紧张、对立的状态。

除了学习,我们很多时间都在和孩子去度过我们平凡又充实的家庭生活。放学后,我们花大量时间听女儿说话,和她聊天,从学校趣事到书本里的故事,从哈利波特到流行歌曲,从她玩的游戏到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她滔滔不绝,我们耐心倾听;她问任何我们不懂的事情,我们马上和她一起上网查询;有时,她让我们给她设计的“末日躲避屋”出点子,我们就绞尽脑汁给她出主意;有时,她心血来潮给我们做关于颜色和花语等等奇怪的心理测试,我们就兴致勃勃去配合;她不知道从哪对某款游戏产生兴趣,我们就帮她下载让她去体验;她最近又迷上了编程,每天放学写完作业就在电脑上做些有意思的小动画,我们就在B站上给她找教程,网上买书给她去研究(我们曾想过要如何把她引到这条路上来,这一刻却自然发生)……

不做先入为主的评判,而是发自内心地好奇、并肩同行地投入、设身处地地理解、竭尽所能地支持,十年来,女儿比同龄孩子得到更多的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精神的滋养,她是幸运的。

这个许多孩子没能逃过补课的暑假,女儿看完了全部6册《哈利波特》原著,我们一起看纪录片、做攻略,游历了三峡名胜和“瓷都”景德镇,全家的“博物馆”之旅也来到了第九站、第十站,按照她自己对“坚持”的承诺,女儿的中国舞也考到了第七级……

除了学习,孩子的成长还需要更广阔、更深远的考虑,心理健康、情绪情感、理解感受、观察思考、批判思维、人际交往、亲子关系……是认识和应对复杂世界的综合能力。正是因为这些太复杂、太抽象,于是家长偷懒不干,只看成绩,这和学校统一要求、便于管理,而疏于因材施教,是一个道理。

随着时间的增长,孩子们之间呈现的能力、素质、气质逐渐发生分野,有的孩子发展出独立的人格和思想,逻辑缜密、条理清晰,而有的孩子,就连沟通起来都很费劲。由于要根据孩子的不同阶段和复杂情况,花费巨大的心力去培养,无心无力、有心无力的家长们都只好做只鸵鸟。

我想,最好的教育,应当是无畏的,对抗的是教育者内心的恐惧。进不进重点班不焦虑,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也不焦虑,因为我们把控的是孩子成长环境的总量,什么样的环境,家长都能hold住,有能力做好调控,孩子如何受影响,家长来决定,孩子自己能决定,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如果,这些太难、做不到,那就做好一点也无妨:不要卷孩子,去卷自己,做好自己,孩子必不会太差的。

相关链接:谁不是既要!又要!还要!

04

珍贵的“附近”与“间隔”

“现在越来越多学生对‘附近’没有概念,也没有兴趣,我们的整体教育方式正在压缩这部分,学生不生活在世界上,只生活在纯粹的教学楼、实验室里,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家长和老师都在千方百计要屏蔽外界,让学生只对学习这件事保持关注,学生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的生命力被压抑、被消耗,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项飚在知识网综《十三邀》以及杂志访谈中谈到“生命力”“附近”及“间隔”的概念,令我深有感触。

相关链接:对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炮灰

所谓“附近”,可以是你的邻居,你生活的社区,你周围发生的一切,然而,对于现在的学生和年轻人而言,“附近”正在消失,他们生活在单一的系统化的校园里,生活在虚无缥缈的互联网上,就是不生活在具体的“附近”,这些正在塑造他们对世界的思考方式,塑造他们的认知与自我评判。

所谓“间隔”,是让意识从行动中抽身出来,对自己的一个叙述,它是“内卷”时代抵抗碾压、保持清醒独立的一种方式。比如,我们的工作总是不令人愉快的,但这个时候,我们的意识能不能和行动产生间隔,告诉自己:我做这个事情却是不太令人满意,但却有怎样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对此做一个前因后果的叙述,就能保证一定的生命力。

这种“间隔”是需要培养的,如果学生们从小被教育、被告知,不要被狭隘的学习生活和成绩分数所束缚,而是允许他们拥有更多的“间隔”,去关心“附近”,产生多维认知方式,去消解单一的系统给与的价值观带来的碾压,那么在他们遇挫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不要紧,5点放学后,我还有另外一个世界。那么他们的生命力就将得到更多的保全,想必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抑郁、自杀的案例。

这也是我们最大限度解除各种限制,让孩子去接触各种人、各种事物、各种环境,充分去拥有各种生命体验的原因。

有一天,女儿早上起床,刷着手表的“好友圈”,饶有兴致地跟我分享,她的一位同学在圈里吐槽,自己追的一部剧断更了,令她如何抓心挠肺。她脸上洋溢会心一笑令我有些动容,我立刻觉得,这种丰富于校园之外的社交,其实就是给她“间隔”的生活。在很多家庭,电话手表被以影响孩子学习为由被禁用,手机和电子游戏都是禁品。但我们家不是的,帮助孩子建立对电子产品的正确认知,共同约定和遵守电子产品的的使用规范,扬长避短,才是我们去践行的。

我们鼓励她结识更多朋友,从不禁止她和所谓“差生”往来,因此她人缘很广。玩“蛋仔派对”的时候,她就去问这款游戏打得很好的同学,怎么去获得一个道具或者怎么过关,玩“我的世界”时,她又去向这款游戏段位高的同学请教,那些孩子成绩不太好,但“学霸”人设的女儿,和他们也都很有共同语言。假期里,他们还约着一起钓鱼、逛公园。同学,不止是同一课堂上一起上课的人,还是活跃在社交网络上有着丰富个性的个体。她很早就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好坏分明的,这种认知的建立,其实是对复杂人性的初步学习,也是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她的世界,“间隔”足够丰富,不止有校园生活,有课本与试卷,还有友谊、游戏,有情感、人文,有随心所欲的想象与创造,有足够抵抗所有消极与黑暗的,珍贵的生命力。

而当一个共同面对知识的开阔的校园生活,变成了人与人直接高度竞争的环境,在一个驯兽一样的制度中,家长托举、老师保姆式的陪伴,每个人都是他的潜在竞争者,这样环境下的成长,孩子的心理感受会是什么?我们今天的脆弱或者孤独,会否与此有关?

05

未来已来

当离开一切都清晰确定的行为主义的目标铁格,来到了奔涌的水流里,我们眼前的赛道模糊不清,背后的规则也未必清楚,那谁来告诉我,那些“我不知道”的部分?谁来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对于教育来说,未经反思的教育,何不是在误人子弟?

如果说未来还有什么是确定的,我想对我的两个孩子说:

去和身边不同的人去打交道,去阅读不同的心灵,建立一些可信任的稳定的关系,通过自身的理性和力量驾驭动荡的人生,不断地塑造内在的生活,形成自己的准则和风格,也在一个更大的世界里,让自己的内在精神变得更加充盈。

这就是父母子女一场,对你们最大的祝福和期许。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五年级了还没补过课,我们到底在坚持什么?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