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原生家庭最大的不幸:6种有毒的父母,养出抑郁内耗的孩子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曾在@北青深一度上看到一篇关于青少年抑郁症的报道。

里面采访了一位心理睡眠科的门诊医生李艳,她提到,患抑郁症的孩子,其中至少一半都与家庭因素有关。

所以,门诊的前十多分钟,李艳通常都是在跟父母交流,她说:

“跟孩子谈什么?(很多)孩子是替父母生病。

是啊,其实家庭就像是一个系统,孩子则是这个系统中相对弱势的一方。

很多孩子病了,不过是因为背后的系统出了问题。

特别是有以下几种特征的家庭,整个家庭环境就像一个“精神病院”,处处充满了指责、抱怨和负能量,最容易养出患有抑郁症的孩子。

经常贬低孩子的家庭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去参加家长会,其中有个环节是让父母和孩子分别在纸上写下对方最让自己难过的言行。

纸条收上来后,父母的答案五花八门:不听话、写作业拖延、犟嘴等等。

然而,孩子的纸条上却都写着父母对自己的差评:

“狗东西,你早晚会进监狱。”

“我他妈倒了八辈子血霉,才会养出你这么个东西。”

“废物,简直就是猪脑子!”

……

老师一字一句念了出来,班里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沉默。

许多父母想用打击孩子的方式,让孩子知耻而后勇,变得更加听话、懂事、上进。

但事实上,那些父母脱口而出的差评,都成了对孩子最深的诅咒。

让一个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焦虑,最终,一步步走向焦虑抑郁的泥潭。

作家周国平曾写过一句话:“家里的花自杀了,遗书写道:一生不愁吃穿,唯独缺少阳光和爱。”

语言暴力就像一把利刃,只会刺伤孩子的心,留下一个个鲜血淋漓的黑洞。

要知道,父母子女一场本是世上最美的缘分。

好好说话,多一点赞扬,多一点欣赏,孩子才能看到希望与力量。

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听话的家庭

生活中,不少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再听话一点、再懂事一点。

然而,心理学上却有个名词,叫“催熟儿童”

指的就是那些过早成熟、懂事的孩子,他们仿佛是被催熟的果子,虽然外表好看,但一口咬下去却是满嘴生涩。

这样的孩子,永远懂得察言观色,不会提出过分的请求;

知道如何控制情绪,总是默默藏起所有的委屈。

但就像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小时候越听话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还记得入围了金马奖的电影《阳光普照》吗?

父亲阿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阿豪成绩优异、长相帅气,如太阳一般耀眼。

在外人看来,他就是听话、懂事的代名词。

但没人知道的是,阿豪为了维系自己完美的形象,不敢犯错,生怕令父母失望,每天都活得无比窒息、疲惫。

最终,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夜晚,他整理好房间,收拾好衣物,从高楼一跃而下。

当一个孩子总被要求懂事时,懂事就成了套在他脖子上愈勒愈紧的绳索。

所以,相比驯化一个乖孩子,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看见孩子本来的样子,并告诉他们:

你不必凡事委曲求全,爸妈也会无条件爱着你。

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活得惬意畅快,永远眼里有光。

缺少陪伴的家庭

20世纪6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罗马尼亚出现了巨大的婴儿出生潮。

然而,由于很多家庭无力抚养,大量弃儿被送往了孤儿院。

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大约有50万人左右,他们统一被称为“罗马尼亚孤儿”。

在孤儿院内,这些孩子虽然得到了最基本的照顾,但因为缺少父母的爱和陪伴,很多孩子的大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患上了心理疾病。

在中国,也有过类似的研究:

有研究者在对比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大脑后发现,留守儿童大脑中负责调控和处理情绪的脑区灰质体积更大。

所以,留守儿童成年后更易出现社交焦虑、情感障碍等问题。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

“陪伴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陪伴,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没有足够的陪伴,孩子就没有充足的能量,心里就会滋生各种不安和忧虑。

很多父母总说,自己也想陪孩子,但忙于工作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

可实际上,陪伴并不意味着要24小时在一起。

有时,只要利用好一些特殊时段,同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用心:

比如,清晨,孩子睁开眼睛的那一刻,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下班回家后,听孩子讲讲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和孩子一起读读书。

被好好陪伴过的孩子,才能用积极饱满的状态,迎接生命中的风风雨雨。

控制欲强的家庭

很多家庭里,父母最喜欢对孩子说的话就是:

“等你长大了,就明白爸妈的苦心了。”

“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难道爸爸妈妈还能害你不成?”

然而,就像心理学家李雪说的:“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会到痛苦。”

还记得那个在宿舍自杀的女研究生杨元元吗?

因母亲超强的控制欲,杨元元高考后没能去自己喜欢的城市念大学。

不仅如此,大学期间,母亲还直接搬入了她的宿舍,整日跟她形影不离,到了晚上,两人就挤在一张不足一米五的单人床上。

甚至当杨元元考上研究生后,母亲依旧没有放松对女儿的干涉。

为此,杨元元在日记中崩溃地写下:“都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的知识,至今仍没能有所改变?”

随后,她就在卫生间自缢了。

没有孩子愿意被脐带栓一辈子。

那些被控制的无奈,被压抑的痛苦,被剥夺的自由意志,迟早有一天会彻底爆发,最终演变成一场非死即伤的战争。

别忘了,养育本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

而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用示范代替操控,用鼓励代替惩罚,如此,孩子才能选择自己想要的自由人生。

只在意孩子成绩的家庭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胡邓指出:相比普通学校来说,名校生出现抑郁症的几率会更高。

在外人眼中,他们是阳光自信的学霸;

可实际上,父母的期待、激烈的竞争和无处不在的鄙视链,早已让这些外表金光闪闪的孩子站在了崩溃的边缘。

《解放日报》中曾报道过20个青少年抑郁休学的故事,其中,有几个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3岁的谭谈,就读于北京某重点中学,成绩常年保持在年级前20。

然而她却说:

“因为母亲,我没有童年。

她是名校的博士后,踌躇满志却有很多遗憾,我就是她消除遗憾的工具。”

还有个人高马大的大男孩,每次发病,都会跑去超市的儿童玩具柜台,因为这是他记忆中唯一的亮色。

从他很小的时候起,父亲就将一句话挂在嘴边:“考不上清华北大,就是社会渣滓。”

其实,孩子就像是一棵树,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才是他们的根。

而成绩,不过是其中的一片树叶而已。

若是父母只重视叶的光泽,却忽略了根的健康,最终得到的,也只是孩子枯萎的外壳罢了。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季节。

不再将分数当成衡量孩子好坏唯一的标准,孩子才能看见自我的珍贵,寻觅到人生的光亮。

父母争吵不休的家庭

有的父母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觉得反正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

可实际上,父母争吵不休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可怕。

《父母的界限》一书中有个真实的案例:

咨询室内,有对父母一提起自己的“问题女儿”就头疼不已,说女儿任性、娇气、厌学,总是摔家里的东西。

最近,甚至还有了自杀的倾向。

可说着说着,夫妻俩却先当着咨询师的面吵了起来,并互相指责道:

“你能不能少说两句,天天就知道唠叨。”

“我不说清楚,老师怎么帮助女儿?”

“我看女儿的问题,就是你唠叨出来的。”

……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女儿看到这一幕后,突然就大哭了起来。

眼看父母嗓门越来越高,女儿直接情绪崩溃,跑了出去。

这一刻,咨询师找到了女孩的问题所在:她觉得父母争吵都是因为自己,是自己让家庭变得不幸。

为了平息家里的战争,她选择牺牲自己,通过生病的方式来分散父母的注意力。

很多时候,父母只顾着争论对错,却忘了那个躲在角落里,正默默注视着一切的孩子内心正在经历怎样的风暴。

古生物学家泰亚尔曾说:“人的一生中只有一个义务,那就是学会爱。在亲密和谐的家庭中长大,孩子会更有安全感,也更懂得爱人。”

其实,父母相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父母相敬如宾,懂得平和沟通,孩子依旧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美国思想家艾默生说:

“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与榜样的力量。”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小看自己平日里的一言一行。

那些脱口而出的打压、习惯性的控制、缺席已久的陪伴……最开始,你或许只会觉得孩子变得比往常沉默了一些。

但日复一日,积累成灾。

当孩子对父母越来越失望,对自我的价值越来越怀疑时,生命的活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失。

最终,孩子将在不被看见,不被接纳中,被抑郁的负能量彻底打败。

所以,为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孩子与抑郁之间的一堵墙,隔开绝望,撵走恐惧,守护着孩子飞向更远的天空。

点个“赞”,别让家变成精神病院,别让孩子活在无爱的孤独里。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原生家庭最大的不幸:6种有毒的父母,养出抑郁内耗的孩子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