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妈妈。”
在一次家长交流会上,王女士说出这番话时,在场的家长都愣住了。
“为什么这么说?”我好奇地问。
“因为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怎么管过他。”王女士苦笑着说,”别的家长都在替孩子规划未来,我却连他的作业都不检查。”
作为一名从事儿童教育二十多年的资深教育工作者,我却在王女士的话里听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事实上,在我接触过的众多优秀学生中,很多都来自”不太管”的家庭。这个”不管”,其实是教育的智慧。
01 第一件不该管的事:学习方法
记得小张是我带过的一个学生。他妈妈是个语文老师,但从不干预儿子的学习方式。
“他喜欢边听音乐边写作业,我一开始很担心。”小张妈妈说,”但我发现他记忆力特别好,而且写作文时思路特别开阔。”
原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就像每朵花都有自己绽放的节奏。
有的孩子喜欢安静的环境,有的却在热闹中更专注;有的习惯提前预习,有的则善于课堂吸收。
“你就不怕他学习效率低吗?”其他家长问。
“效率低没关系,重要的是他在享受学习的过程。”小张妈妈笑着说,”现在他上高中了,成绩一直很稳定。”
02 第二件不该管的事:兴趣爱好
“我女儿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学画画,现在初中了还在坚持。”李女士在交流会上分享,”最让我惊讶的是,她的数学成绩特别好。”
原来,小李在画画过程中培养了极强的空间想象力,这让她在解决数学几何题时特别得心应手。
这种意外的收获,恰恰来自父母的”不管”。
“很多家长都在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但我觉得兴趣这东西,管得越多,孩子越没兴趣。”
李女士说,”就像种花,浇水要适量,过度呵护反而会坏了根。”
03 第三件不该管的事:交友选择
“妈妈,我想和小明一起玩。”
“那个成绩不好的孩子?还是别玩了吧。”
这样的对话在很多家庭都很常见。但是在我的观察中,那些在交友方面被过度干预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和社交技巧。
王女士的儿子小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他从小就有各种各样的朋友,有学习好的,也有调皮的。但正是这种多元的社交环境,让他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有次他和一个’调皮’朋友一起做实验,反而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
王女士说,”如果当初我把那些所谓’不好’的朋友都挡在外面,他可能就失去了这个机会。”
04 如何做一个”不管”的父母?
1.学会放手
就像放风筝,适度的松手才能让风筝飞得更高。过度的牵制只会限制孩子的发展空间。
2.保持信任
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他们可能会犯错,但这正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3.做好后盾
“不管”不等于不关心。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及时出现,给予支持和鼓励。
结语
写在最后
在教育这条路上,有时候”不管”比”管”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就像园丁培育幼苗,适度的空间和自由,才能让孩子长成最好的样子。
记得王女士的儿子在高考后说过一句话:”妈妈,谢谢你给了我自由长大的空间。”这大概就是”不管”教育最好的回报。
亲爱的家长们,与其用管控来限制孩子的未来,不如给他们一片自由生长的天空。
相信我,这份”不管”的勇气,终将收获惊喜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