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位妈妈求助我们:
“我也明白我应该放下焦虑情绪,但就是做不到。
一看到孩子黑白颠倒打游戏,我就无比糟心!这样玩下去,孩子不是彻底废了吗?”
最近求助我们的家长很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
家长在网上学了很多,也明白“无条件接纳”“放下焦虑”那些大道理,但就是做不到。
这其实是大多数家长面临的一个痛点,“理论”和“实践”有很长距离,哪怕费心费力的学了很多,但孩子的改变非常小,也不肯去学校。
于是家长就有一种无助无力感,有种走入了死胡同的感觉。
我非常能理解家长的这种心情,但也想告诉家长:其实不管是无助无力也好、焦虑担忧也罢,这些都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他们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这只是一种身体需求的反应。
会焦虑只是因为我们爱孩子,为孩子感到担忧,这是一种爱的烦恼。
我们与其去纠结自己“又开始焦虑了”,不如“坦然应对”自己的情绪,平常心对待。
不把焦虑当作一件天大的事,或许我们反而能从焦虑担忧中走出来。
亲子之间的事件,还是要回到两人的关系中去解答。
具体来说,可以从家长和孩子方面,做到以下两个“坦然应对”:
1.父母去做自己的事情,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
“装聋作哑”,是觉醒父母的一大智慧。
很多父母会说:“我一看到孩子就焦虑,就想唠叨他,根本控制不住!”那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那就装聋作哑,当作没看到。
孩子打游戏笑得嘎嘎乐,我们父母就当没听见;看见孩子晚上又不吃饭,我们父母就当没看见,饿着就饿着。
很多家长会担忧这个担忧那个,害怕孩子没了自己生活一团糟,彻底不复学了。
但其实,这就是一个“事情归属权”的问题。仔细想想,孩子休学,这是属于谁的事情。
是孩子的事情。
我们家长能督促孩子一辈子吗?孩子能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吗?
我们家长站在前面,孩子知道我们父母一直会为他担忧、会为他兜底,那就更没有成长的自主性了,什么事情都是手一伸嘴一张,期望父母包办一切。
我们家长后退一步,孩子的自主性才会被激发出来。明白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自己走。我们父母也要意识到这一点,孩子的事情还是要交还给孩子去解决。
而且,我们不只是孩子的爸爸妈妈,还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我们家长该赚钱赚钱,该出去玩出去玩,不用一直围着孩子转,那反而会让自己的生活失衡,然后连带着孩子一起陷入焦虑中。
我们家长后退一步,只做引导,不做主导;只提建议,不做决定。
把自主权交还给孩子,家长慢慢放下,那些焦虑情绪也就会渐渐淡化了。
而且,家长把焦虑的情绪放下,才好更好的担任“引导者”的身份,带动孩子去往好的方向转变。
2.可以和孩子坦诚自己的感受,深度沟通,引导孩子也坦然面对自己的情绪
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这也是我们会说“想改变孩子,一定要家长先做出调整”的原因。
但很多家长理解错了一个点,我们并不是要在孩子面前“带上面具”,掩盖自己的焦虑情绪。
家长本身在外工作一天已经很辛苦了,如果在孩子面前还要装作自己情绪很好很接纳的样子,但内心急得起火,那这相处的多累啊。
我们可以和孩子坦诚自己的感受,告诉自己因为他的事情很担忧焦虑,然后问问他希望爸爸妈妈怎么做。
当我们父母在坦然应对自己的情绪,其实也是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传递一种观念: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的感受我们都可以坦然讨论,再一起面对。
像我们良习为孩子营造的是包容温暖的氛围,但绝不是脱离现实的“象牙塔”,甚至在可控范围内,某些时候会允许孩子去经受一些小挫折,有一些负面情绪:比如义卖没有获得很理想的结果,辩论赛输了;
我们会与孩子深度沟通,引导孩子看到事情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并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因为人不可能一直积极,有情绪波动很正常;然后切换积极视角,从挫折里发现希望。
孩子能经历小挫折,能处理负面情绪,才会能够勇敢面对人生中的坎坷,敢于突破“复学”的困境;
这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才能得到锻炼,也不会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我们父母/与其去纠结自己“又开始焦虑了”,不如“坦然应对”自己的情绪,平常心对待。
不把焦虑当作一件天大的事,或许我们反而能从焦虑担忧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