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考完数学,是不是经常耷拉着脑袋说 “哎呀,又粗心了”,可这 “粗心” 二字真能解释一切吗?要我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那些所谓的 “粗心错题”,背后大多是做题习惯在 “捣鬼”。
记得之前的期中考,我家那小子回来后一脸沮丧,说好几道题丢分丢得冤枉。
仔细一瞧,有道几何题,题目明明清清楚楚写着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 AC 平分∠BAD)”,他愣是只看到平行四边形,完全忽略了括号里这个关键条件,解题思路一下子就跑偏了,这能怪粗心吗?分明是读题时走马观花!
还有道函数计算题,式子列对了,可计算过程中数字抄着抄着就错位了,好好的一道得分题就这么黄了,看得我血压升高。
咱当家长的,现在必须得重视起来,关键是得知道咋督促孩子把做题习惯彻底捋一捋,这可是拯救成绩滑坡的关键一招!
一、读题
读题可是解题的 “定海神针”。
我家孩子以前也老是在这栽跟头,后来改了方法,就解决了。起初,每次孩子做作业前我就提醒:“别着急动笔,先一个字一个字读清楚。”
遇到长题目,就引导孩子像寻宝似的,逐字逐句 “扫描”,把关键数据、条件一股脑儿圈出来。
比如说 “某工厂计划在 m 天内生产 n 件产品,实际每天多生产 a 件,问实际需要几天完成”,“m 天”“n 件”“多生产 a 件” 这些都是重点,圈好了再带着问题重读一遍,脑子就开始飞速运转,怎么根据已知量求未知量,解题路径一下子就敞亮了。
要是读题敷衍,一知半解就下笔,后面只能是步步惊心,一错到底。
等孩子慢慢养成习惯,偶尔抽查,让孩子复述读题收获,确保好习惯没 “掉线”。
二、做题
有了清晰思路再动手,这一点太重要了!
我记得孩子班上有个学霸分享学习经验时提到,做几何综合题,图形复杂得像一团乱麻时,千万别慌。
先从条件里找突破口,要是涉及角度关系,就尝试添几条辅助线,把图形 “大卸八块”,分割成熟悉的三角形、四边形,利用学过的定理找等量关系。
家长在这可以这么督促:
当孩子对着难题干瞪眼时,别让孩子死磕,建议他们先把已知条件梳理一遍,动手画画图,哪怕画得不标准,也能启发思路。
要是孩子还是没思路,就鼓励孩子把题目标注好放一放,先做后面的,回头再来攻克。
书写过程同样不能含糊。
就拿解方程来说,每一步移项变号、合并同类项都得写得工工整整,像 3x – 5 = 2x + 3,移项就得写成 3x – 2x = 3 + 5,规规矩矩,别图省事跳步,不然数字符号一乱,计算立马翻车。
孩子写作业时,咱家长多留意下书写格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养成好的书写规范。
三、草稿纸
草稿纸虽不起眼,却是孩子做题时的 “幕后功臣”。
我孩子以前那草稿纸,堪称 “灾难现场”,字叠着字,算式扭成一团。
改起来很简单:
用之前把草稿纸折几下,就分成几块了,选择题、计算题分开就行。
慢慢地,他养成习惯,每次做题自觉就把草稿纸规划好了。
做最后一道难题没思路了,翻翻前面草稿,说不定哪个关键式子就能 “拨云见日”。比如说前面推导的一个化简结果,在后面检查或继续推导时能派上大用场,要是草稿乱糟糟,找都找不到,多耽误事儿。
四、严谨检查
检查可是考试的 “最后一道防火墙”。
计算检查,像分式化简求值,把算出的结果代入原式,用逆运算复验,分子分母能不能还原到最初式子,一目了然。
还有应用题,做完了用估算的方法看看答案合不合理,数量级对不对,要是算出买支铅笔花几百块,那肯定错得离谱。
五、整理错题
整理错题这事儿,千万不能马虎。
孩子要是函数部分老出错,就把错题一股脑儿归到 “函数错题专区”。
比如说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像性质混淆,那就把两者的表达式、对称轴、增减性等知识点详细罗列对比,像一次函数 y = kx + b(k≠0),当 k>0 时单调递增,二次函数 y = ax² + bx + c(a≠0),对称轴是 x = -b/2a,图像开口由 a 决定,整理清楚了,下次做题思路就清晰多了。
重新做错题时,多找几道同类型变形题 “练练手”,彻底吃透这类知识点,以后碰到就是小菜一碟。
一开始,家长要陪着孩子一起整理错题,帮孩子分析错因,别让孩子简单把错因归为粗心,得深挖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做题习惯不好。
等孩子上手了,定期检查,看看孩子有没有认真对待,要是发现孩子重新做错题还是错,就一起再研究研究,确保每个错题都变成提分点。
初中这3年,每分每秒都跟金子似的宝贵。帮孩子养成这些扎实的数学做题习惯,就是在给他们的中考之战打造坚不可摧的铠甲。
从点滴小事改起,把浮躁丢一边,让严谨当家作主,让 “粗心” 彻底没了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