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定的无知规矩:孩子周一到周五学习,周六周日玩手机!或者是只在周六周日玩个一两个小时。
孩子是没有自制力的,因为我们不知道电子产品的杀伤力。我们做个形象的比喻:周一到周五不能玩,周六周日玩,就等于说我忍了五天获得了一个奖品。这个奖品就是电子产品这个玩意儿。谁告诉你这个玩意儿是奖品的?
这个比喻大家可以联想一个画面:今天我在操场,跑了五圈,每圈四百米。我已经很累了,看到终点线这里有个东西在诱惑我。我为什么要坚持,我要坚持跑到终点线,因为我可以领到一部手机,这是我坚持的原因。那我问你:孩子所有生发孩子的动机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学习很好玩,还是学习不好玩,我只希望得到一部手机。你可知道把孩子的注意力牵制到哪里去了呢?
所以,这就是无知啊,怎么能把手机塑造成为一个奖品呢?我们千万不要总是去定规则。
父母首先有个认知:用手机,不是玩手机!不能玩手机,在家甚至也不能玩。
如果定了规则,孩子大了以后呢,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以后,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朋友圈,他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手机。周一到周五不能玩,他依然可以在他的同学手里玩,所以定规矩是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的。
不要是爱+规则,一定加上认知。手机危害的认知一定要加上。如果没有认知在未来一定是无药可救的。
你只是定规则,孩子的脑子里没有认知,只会觉得那个东西很好玩,只会向往着去玩。他怎么会正确地看待与手机的关系呢?
游戏只会越来越好玩,那些娱乐的内容只会越来越肤浅让你丧失了思考。你习惯了这个怎么可能去学习,怎么可能去抗枯燥,愿意去刷题,愿意静下心来做阅读理解呢?
怎么办?给孩子注入一个社会学的模型——娱乐至死。如果不改他的认知,这个手机就是一个礼物会产生好感的。手机有好有坏,如果没有辨别的能力,他总是以为到周六周日都可以领一份礼物,这永远不可能摆脱手机的牵绊的。
我们要积累社会学的模型,知道这个电子产品是怎么设计人的。它们都在不知不觉的设计我们,成为一些休学的,只喜欢肤浅的。成绩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上学的意义不是说只在于成绩。上学的意义是你的人生是进取的,积极的。摆脱肮脏的商品,肮脏的设计让你成为一个无脑的人。
我从不会说,游戏挺好的可以开发你的大脑。孩子什么时候拿手机,没有认知不拿手机。有认知之后,你会发现手机有工具的属性,娱乐的属性。要利用它工具的属性没有问题你就不会上瘾,一旦牵扯到娱乐属性你就麻烦了,它是个垃圾场来着,什么娱乐信息都有。
孩子一旦沾染的话,会出不来。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很多的老人家已经是这样了。成年人都如此,何况小孩啊。小孩的脑子还没有长成,你说他们怎么去辨别是非呢?家长有必要给孩子认知,给孩子是非。
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洗掉,到终点线给孩子手机奖励的好感。
如果有孩子沉迷于手机的,周一到周日不给手机,带孩子走出去,散步、逛街、做公益活动等,反正让他有内容打发时间,帮助还找到精神的出口,找到向着太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