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家长后台留言:说孩子总是坐不住,爱四处跑,一刻也停不下来;
还有的家长反应,孩子上课开小差,东张西望,老师讲的内容很多都没听进去;
在家写作业的时候,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就是不专心,愁死人了。
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好的专注力,因为这是开启孩子内驱力之门的一把钥匙。
然而,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上小学之后,注意力变的不集中。
无论老师或家长不停地重复:“注意点,认真一点,专心一点啊!”,孩子依旧东张西望、坐立难安。
想要孩子拥有自觉学习的内驱力,父母首先要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专注力。
然而现实却是,家长经常在不经意间,亲手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
过度干预与包办代替
六岁前的孩子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独立探索的阶段。
然而,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或是对效率的追求。
往往不自觉地替孩子完成了本该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任务,你如整理玩具、穿衣吃饭等。
这种行为看似是爱,实则剥夺了孩子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责任感和自信心的机会。
长期下来,孩子可能会变得依赖性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挑战的勇气,内驱力自然难以激发。
忽视孩子的兴趣和选择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天赋和节奏。
然而,许多家长在规划孩子的未来时,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意愿。
强行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比如强迫孩子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乐器或参加不喜欢的兴趣班。
这种做法不仅让孩子感到压抑和痛苦,还会逐渐消磨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内驱力的培养应基于孩子的内在兴趣和动力。
家长应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并在这一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过度竞争与比较
在“赢在起跑线”的观念驱使下,不少家长热衷于将孩子与其他同龄孩子进行比较,甚至在孩子之间制造竞争氛围。
这种做法不仅加剧了孩子的焦虑和压力,还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扭曲的竞争观念,认为只有超越别人才有价值。
内驱力应源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成长的追求,而非对他人成就的盲目追求。
家长应鼓励孩子与自己赛跑,关注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享受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缺乏情感支持与理解
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样重要。
一个缺乏情感支持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内在动力。
家长应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家长应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自信,从而更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
限制探索和冒险的机会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冒险的。
他们通过触摸、尝试、探索来认识世界,这是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出于安全考虑,一些家长过度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探索。
比如禁止他们攀爬、玩水或接触某些“危险”物品。
这种做法虽然减少了意外的风险,但也限制了孩子感官的发展、创造力的激发和独立性的培养。
家长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探索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失败中成长,从而培养出更强的内驱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忽视习惯的培养
六岁前,是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时期。
如果家长忽视了这一点,任由孩子随心所欲。
那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想要再纠正这些不良习惯将变得异常困难。
家长应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形成规律作息、自主阅读、主动整理等良好习惯。
这些习惯将成为孩子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坚实支撑。
缺乏榜样力量
孩子天生是模仿者,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尤其是父母。
如果家长自身缺乏自律、缺乏学习的热情,那么很难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对知识的热爱、对工作的敬业、对生活的热情。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学会自我驱动,追求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