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挺揪心的。视频里一个妈妈和她女儿在街上拉扯,吵得不可开交。妈妈一边使劲拽着女儿手里的行李箱,一边不顾旁边人的眼光,大声数落女儿:“你一个女孩子家家的,晚上不回家,你还要不要脸?我都替你丢人!”
女儿也不示弱,一边抢着行李箱,一边顶嘴:“那我走就是了,省得碍你眼!”
不光是他们俩的对话,还有围观的人透露,视频里的女孩才初二,她之所以要离家出走,是因为前一晚和几个好姐妹一起庆生,就在KTV玩了一整晚,而且她提前也给妈妈发了消息。谁知道,早上一回家,妈妈就劈头盖脸一顿骂,说女孩子在外面过夜多危险,好女孩不会这么做,还怀疑她是不是偷偷交了男朋友,是不是学坏了。
女儿被这么一质疑,一批评,心里委屈,趁着妈妈出门买菜的空档,偷偷收拾了行李,打算离家出走。结果,就在大街上撞个正着,就有了视频里那一幕。
大多数父母不觉得自己会羞辱孩子,但实际上,咱们的行为已经越过了那条红线。所以,咱们首先得弄明白,批评和羞辱,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批评,其实在于指出孩子在某个具体行为上的不当,然后和孩子一起探讨怎么改进。比如说,孩子做作业马虎,咱们就可以指出这个问题,并和孩子一起想想怎么解决,怎么下次做得更好。这种批评,是基于对孩子行为的客观评价,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
但是,羞辱就不一样了。羞辱往往涉及到对孩子的人格或者价值的否定,它带有很强的负面情绪和偏见。比如,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对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能考98分,你连及格都没,你怎么这么蠢,我怎么生了你这个蠢孩子。”这就是赤裸裸的羞辱。这样的话,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咱们来好好想想,有没有对孩子说过一些会让他们心里不舒服的话?有些家长觉得,自己这么做也不是故意的,孩子还小,能听懂多少呢?
但事实上,最不明白的人是咱们自己。因为咱们没意识到,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尤其是孩子最亲近的父母,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性格的影响是深远的。
所以,那些表面上是在批评孩子,实际上却在用言语羞辱孩子的父母,其实是在伤害孩子。他们觉得自己是在教育孩子,但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行为上纲上线,不断地放大问题、挑剔、指责,这样做会让孩子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他们需要的不是无休止的批评和指责,而是理解和鼓励。
原本充满生机、活力四射,脑子里总有新奇点子的孩子,在不断的言语打击下,就会慢慢变得畏首畏尾,不敢表达自己,总是小心翼翼地按照规矩来,生怕再受到批评。更糟糕的是,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如果今天这篇文章你能读到这里,值得庆幸的是,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那么,接下来我要分享四点建议,希望能帮你转变沟通方式,修补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第一,就是要挑对时间和场合。老话说得好,教育孩子“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 疾病不责。”
就拿“对众不责”来说,我见过不少家长,只要孩子做得不合心意,不分青红皂白,当着众人的面就开始教训孩子。旁边的人要是劝几句,就说:“小孩子嘛,不严厉点记不住!”或者说:“小孩子哪有什么面子!”
第二,咱们如果觉得自己的情绪快要控制不住了,或者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这时候,最好的方法是先离开一下,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冷静。因为,带着情绪去沟通,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引发更多的情绪对抗。
如果你正火冒三丈的时候跟孩子说话,那语气、那态度,肯定好不到哪去。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你的话,而是你的怒火,这样他们怎么听得进去呢?他们会被激怒,或者感到害怕,这样的对话,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第三,这可是沟通中的一个大原则——对事不对人。咱们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具体的行为上,而不是对他们的个性或者人格指指点点。
如果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咱们应该说,“我注意到你今天做作业花的时间比较长,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能提高效率。”而不是说,“你怎么就这么懒,总是拖到最后一分钟。”前者是针对行为的,后者则变成了对孩子个性的负面评价。
第四,这一点也很关键。跟孩子交流时,咱们得注意自己的措辞,别用那些贬低孩子的词。比如,“你真蠢”、“你真懒惰”或者“你真完蛋了”,这些话都挺伤人的,尤其是对孩子来说,这些话会让他们感到自己被否定,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
比如说,孩子数学没考好,咱们可以说,“这次数学考试的成绩没达到预期,我们来看看哪里出了问题,怎么在下次考试前改进。”这样的表达,既指出了问题,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且没有贬低孩子的努力。
孩子就像小树苗,需要咱们的细心呵护和正确的引导才能茁壮成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咱们的看法和评价。
所以,咱们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说出一些伤害孩子的话,毕竟,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
相反,如果咱们能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鼓励他们,相信他们,孩子就会感受到这份信任和期待,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更愿意去探索、去学习、去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