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行一个说法:父母不要向孩子借运。
乍看还以为是什么迷信思想。但仔细想想,所谓的“运”,不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情绪能量吗?
如果把家视为情绪的能量场,父母和孩子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互动,能量也会互相传递和流动。
正常来说,我们做父母的不仅要负责养育孩子,还要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理解和包容的氛围里长大。
要是父母能量不足,负面情绪无处排解,不仅无法滋养孩子,还可能反过来吸取孩子的情绪能量。
正如心理专家李雪所说:“有些父母,通过吸食子女的能量来洗涤自己的灵魂。”
心理咨询师黄仕明教授也说过:“一个家庭最大的心酸,就是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绪价值。”
不想养出一个低能量、低价值感的孩子,就不要和孩子“借运”。
尤其是这3种“运”,父母千万别“借”,每“借”一次,孩子就受伤一次。
生活的苦,不要总和孩子抱怨
李雪回忆自己学心理学的初衷,和妈妈有关。
童年时,妈妈会将生活中的不如意、挫折和意外,归结到她身上。
出门崴到脚,会说“就是因为你一定要出门,我才会崴脚,你就是不想我好”。
夏天,妈妈买竹凉席给她睡,她全身咯得疼,睡不着,结果妈妈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埋怨:
“别人都能睡,为什么就你不能睡?”
哪怕她哭着解释不舒服,手肘都磨破了,妈妈还是不依不饶,不停指责唠叨。
一逮住机会,妈妈就会跟她诉苦,说自己是付出最多、最苦、最累,却得到利益最少的可怜人。
长期活在妈妈的负能量中,李雪很难接纳自己,主动成为妈妈情绪的出口,自己默默承担一切。
类似的例子还有。
一位网友说,从小到大,只要家里发生一点不好的事,父母就当他的面吐苦水:
被你气得头发都白了。
为了供你读书,家里都快吃不起饭了。
要不是你不听话,爸妈也不会老吵架。
……
以至于他长大后看任何事都特别消极,习惯性抱怨,和父母一模一样。
很多父母不知道,每一句出口的牢骚,都在把内在的不满投射给孩子。
孩子感受到的,全是无助、绝望、愤怒和崩溃。
无形中,来自父母的负能量就像一股暗黑能量,不断瓦解他的快乐、美好和光亮。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一言一行都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他还小,没办法也不必要承受来自成人世界的苦和累,保护他的小心灵,更重要。
看过一段对话:
有位小孩问妈妈,“你工作那么辛苦,都是因为我吗?”
妈妈的回答,温暖又治愈:
“不是的,宝贝。
工作辛苦是因为工作是辛苦的,不论谁做,都会辛苦。
就像柠檬是酸的,不论谁咬一口,都会觉得酸。”
简单几句话,瞬间打消孩子的顾虑和担心,恢复往常的天真阳光。
生活再苦,也要努力管住自己的嘴,积极乐观面对一切。
把自己的“情绪垃圾场”扫干净,还孩子一个轻松、温馨的能量场,孩子才能自信,充满希望。
对孩子的期待
别老用打压、否定的方式来表达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就得多打压一下,这样才能锻炼韧性,以后出社会就不怕被人欺负。
事实却是,经常被贬低、否定的孩子,没有变得更强,反倒个性唯唯诺诺,脆弱不堪。
有位博主就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从小到大,父母总打击、批评她。
很努力考出好成绩,哪怕比别人高出100多分,父母说“你没别人听话,没别人乖”。
鼓起勇气跟父母说自己被欺负了,爸爸反倒质问她“你为什么不还嘴,你活该被欺负”。
后来她打工挣钱,给家里买新空调,爸爸还是挖苦:“你买的东西真垃圾,我真心看不上。”
就这样,她总活得患得患失、胆战心惊,生怕惹别人不高兴。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有出息。
如果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待,也不能说就是孩子的错。
一方面,父母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期待,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要求;
另一方面,更不能用打压、否定的方式,来“激励”孩子上进。
试想一下,孩子在最需要关心、认可的时候,接收的全是负面的攻击和嘲讽。
等待他的,又怎能不是能量日渐衰弱的结局。
心理学上,有个“自体客体”的概念。
孩子在整个生长发育中,都在经历从自体到客体混成一团,到两者逐渐区分开来的过渡阶段。
想他顺利完成自体和客体的分化,拥有比较完整的自我感,最关键的前提是:用正面的言语,激励、肯定、接纳他。
有个小男孩,刚上小学那会经常全班倒数第一第二。
每次出成绩,爸爸问他考的怎样,他说“考了倒数第二”。
爸爸语气平和地说:“不错,比上次有进步,咱下次再上一个名次好不?加油。”
结果两年过去,一直被爸爸鼓励着的小男孩,学习状态和成绩越来越好,最后逆袭成全班第一。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失去它,很难活下去,拥有它,才有勃勃生机。
父母注入爱的一言一行,便是孩子内在变强的最好养分。
多说一些“你很棒”、“你真行”,孩子才能坚信自己的价值,保护自己的精神内核不被破坏。
把对孩子的担忧,
转化为鼓励和祝福
心理学有个“墨菲定律”:你越是担心某件事,那么它发生的概率越高。
这放在教育上,同样适用。
记得我女儿刚上幼儿园那会,动作慢得跟乌龟似的,什么事都比别人慢半拍,刷个牙都能花半小时。
而且还挑食,只吃自己喜欢的那几样。
老师好几次发微信叫我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做事效率。左邻右舍也总是提醒我孩子太瘦了,要给她吃好点。
外界的声音无形中成为巨大的压力,让我格外焦虑。
我忍不住每天在女儿耳边唠叨:
“你再拖拖拉拉,上学准迟到,到时又没办法好好吃早餐。
总是不好好吃饭,看你这么瘦,以后肯定长不高,准被人欺负。”
结果女儿的情况反倒越来越严重,迟到第一名,吃饭倒数第一名,体检显示体重不达标。
吓得我不得不求助名医。
医生看我满脸惊恐、慌张的样子,耐心劝导:“别紧张,你这样会吓到孩子的。”
那时我才意识到:我自己没能消化掉的焦虑,全都投射到了女儿身上。
让女儿误以为她出了很大的问题,严重影响她的心情。
后来我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每当担心、焦虑的时候,就第一时间提醒自己先把嘴闭上。
女儿洗漱、吃饭慢,我就强迫自己走到阳台,深呼吸,再看看花,看看天空。
不插手,不催促,让她自己慢慢完成。
女儿挑食,我就给她搭配奶粉补充营养,增加她的活动量促进食欲。
同时安慰自己:别太担心,我小时候也是个豆芽菜,现在不也健健康康的。
随着我一点点松弛下来,女儿的情况也慢慢有了改善和好转。
其实,一个孩子问题频发、能量低、气场不足,更多是被父母的担心一点点强化出来的。
拿拖延这件事来说,孩子能意识到自己动作慢,会迟到。
可父母的焦虑、担忧,无非就是暗示他:你太差劲了,得我来催你,不然你快不了。
被成功“洗脑”的孩子,就放弃改变的机会,让父母替代自己行动,也就失去成长的机会。
父母的担忧,都是基于“爱”。
既然希望孩子好,那就不要因为过度担忧,无形中强化孩子的恐惧和软弱。
试着相信孩子,哪怕孩子刚开始做得不够好,没做过,也给他机会为自己负责。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平常心,越是松开紧皱着的眉,孩子才能走得越自在轻省。
父母的放心,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祝福。
心理专家赖佩霞,曾一度活在原生家庭的不幸和困扰中。
她挣扎过、痛苦过,也试过在婚姻中寻求自我拯救的浮木,最后却失败告终。
直到她明白,自己生命的结,终究要靠自己来解,便开始学习各种自我疗愈的功课、家教知识。
当她不断修炼、提升自己,滋养自己的精神,孩子也在她爱的感染下,摆脱负能量的遗传。
父母和孩子,本就各有各的运势。
教育的本质,是不把孩子视为“自己人”,不夺走孩子的能量。
而是分清楚自己和孩子的问题,懂得情绪隔离。
孩子总是无辜,不该被拉进父母的困境中,他要的是爱和自由。
从今天起,请好好省察自己。
自己的情绪问题和心灵创伤,自己花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疗愈。
把自己重养一遍,用新我代替老我,斩断有毒的能量遗传,用积极和乐观,成就孩子的后半生。
武志红老师说:
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比如热情和爱。
希望自己的孩子,最终成为幸运、幸福的人。
那就从今天开始,做一个能给孩子好运的父母,用满满的正能量托举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