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拥有八岁女儿的中国母亲,我也曾深陷“虎妈”的漩涡,无法自拔。然而,是某些关键时刻的觉醒,让我转变了观念,甘愿成为一个只愿看到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就好的“废柴妈妈”。
最近,一期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的访谈节目中,吴小英教授的言论给了我直面自我、肯定自我的启示。我放弃对孩子过度期望的最主要原因,正如吴教授所说,我看到了教育对孩子生命力的残酷影响。
不必等到高中,我的女儿在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中,就已经展现出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原本活泼开朗、无忧无虑的她,在进入小学后,脸上得笑容就逐渐消失,从一年级开始,频繁的听写、小测验,以及期中期末考试的压力,让她逐渐变得焦虑。每次测验后,她都会得知自己的分数,这种环境让我自己的情绪也陷入了焦虑而不自知的状态。
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我发现这种焦虑最终都落在了孩子身上。原本拿着60分卷子回家的女儿已经感到非常自责,还要面对我因崩溃而发出的责难。那时,她大朵大朵地掉眼泪,既要承受本不应由她承担的自责,还要面对一个情绪失控的母亲。
直到去年11月份,我因生病住院做手术,才彻底醒悟。在医院里,我看到不同的病人都许下了类似的愿望——健康就好。那时,我下定决心,出院后要重新做人。我开始反思,为何要让孩子和自己的健康卷入教育体制的内卷狂欢中?我中了谁的圈套?又损害了谁的元气?
如果我的生命只是为了见证一场生命力的枯竭和惨绝人寰的亲子关系,那么我在鬼门关走一遭所赋予的所谓“伟大意义”岂不是荡然无存?
从去年12月出院后,我彻底放弃了对孩子过度期望的执念,开始修复亲子关系,重建孩子的生命力。我带着她去海边旅行,让她在自然中重新感知自己与自然的联系,从大自然中获得生长的养分。在旅途中,我让她收拾行李、选择行程,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她意识到自己是足够优秀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人们一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而不应像某些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生如意的敲门砖。
作为成年人,我们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教育制度存在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父母都选择面对。我在这里分享我的心路历程,并非炫耀自己的决定,也不是贬低仍在为孩子成绩焦虑的普通父母。而是想听听你们是否愿意像吴小英教授所说的那样,在集体意识的洪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和清醒?
至少,我们可以保护孩子作为人应该具备的选择力。
我们不必都带着孩子去转换教育体制,但当别人告诉我们的孩子“如果你考不上985、211,你就完蛋了,就不是优秀的,你就不配过上你想要的生活”时,我们可以给孩子描绘一幅不同的画面。
我们可以告诉他们,现在生病的是这片土壤,是这片土壤所滋养出来的评价体系,而不是孩子自己。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没有哪一场考试可以决定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人生不是一场外语赛跑,你会偶尔摔倒,但人生的主旋律就是跌倒了爬起来接着跑。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都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90后母亲,我的话语或许没有教授那般权威,但我能做的就是整理自己的心路历程,分享给与我同行的父母们。还记得在片尾时,制片人说道:“好像我们一直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却在另一条路上越走越远。”
我想说的是,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心疼孩子的人,什么时候回头都不晚。回头的人多了,也就会形成一股力量,或许有一天,我们就能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