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真正毁掉孩子的,不是严厉,而是那些打着’尊重’旗号的纵容。” 这个道理,我用了整整五年才明白。
很多家长可能跟我一样,有这样的困惑:”我已经很尊重孩子了,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任性?”,”我什么都和孩子商量,可他现在连最基本的规矩都不愿遵守了。”这些困惑,恰恰是我五年前的真实写照。
那时的我,刚开始创作育儿内容,满脑子都是”民主教育”、”平等对话”、”充分尊重”这些时髦的教育理念。我以为,只要足够尊重孩子,就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然而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儿子变得越来越任性,甚至开始用”尊重”这个词来对抗我们的管教。这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在教育中,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
正是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了对”尊重”内涵的深入探索。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我这些年的实践和思考的总结。
1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尊重”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尊重”这个词被过度美化了。很多家长,包括曾经的我,都将”尊重孩子”理解为事事顺从、凡事讲道理、永远平等对话。这种理解看似正确,实则是一种偏差。
就拿我儿子来说,他去年刚上四年级时,我们家就经历过一场”尊重”的探索。那时的他,只要不同意我们的要求,就会说:”你们总说要尊重我,为什么不尊重我的想法?”面对这样的质疑,我曾一度陷入困惑。
后来我明白了,真正的尊重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不是简单的言听计从。这个体系包含了对孩子个性的认可,也包含了对规则和责任的坚持。就像园丁照顾幼苗,既要给予阳光和养分,也要适时修剪。
记得一个家庭教育讲座上,一位老师的话非常有道理:”真正的尊重不是放纵,而是有原则、有边界的爱。“
2当代家长普遍陷入的”过度尊重”误区
在与其他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几个典型的误区。
首先是过分民主化的决策方式。很多家长,包括我在内,都习惯了事事征求孩子的意见。晚饭吃什么?周末去哪里?要不要参加补习班?所有决定都要经过”家庭会议”。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起来很民主,实际上却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他们的意见在任何事情上都具有决定权。
其次是对规则和边界的模糊处理。比如,明明制定了作息时间表,但孩子说”再玩一会儿”时,我们就心软了;明明约定好只能买一个玩具,但看到孩子渴望的眼神,我们又会破例。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规则是可以被打破的。
3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尊重体系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我逐渐形成了自己在家庭教育里的尊重体系。
①,要明确父母的主导权。这不是专制,而是一种责任。就像开车时,方向盘必须掌握在驾驶员手中一样。在我家,有些决定是不需要讨论的,比如作息时间、安全问题、公德和礼貌问题、必要的学习任务等。当然,在表达这些决定时,我会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
②,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在我看来,这比一味的尊重更重要。需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为家庭、为集体部分复杂。
比如,我会要求儿子自己收拾书包、整理房间。即使他觉得累,也必须完成。这个过程中,我不会去帮他,但会在旁边给予鼓励和指导。
③,要建立并坚持执行家庭规则。规则不在于多,而在于执行的一致性。我和妻子达成共识:一旦制定规则,就要共同遵守,不能互相推诿或者轻易更改。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儿子渐渐理解了规则的重要性。
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的不易管束的孩子,在执行家庭规则时需要特定的技巧,比如,游戏化规则,或者,家庭积分表,这里不做展开了。
写在最后
教育永远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的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选择”尊重”或”不尊重”,而是找到一个能让孩子既感受到被爱,又学会承担责任的平衡点。
这样的教育方式也许在短期内会遇到一些阻力,但从长远来看,它会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起良好的品格,这才是我们作为父母最应该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