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者,我们如同辛勤的园丁,用心灌溉每一朵花朵。然而,有时候,过于勤勉的园丁却可能不经意间阻碍了花朵的自然成长。有老师向我反映,她在教学上勤勤恳恳,认真备课,课堂上也详细讲解,每一节课下来都累得筋疲力尽。但是,却发现学生总是左耳入右耳出,昨天讲的内容今天忘,今天讲的内容明天忘,考试时,很多之前讲过的内容都做错。为何会这样?
我认为,问题的根源或许正隐藏在这份过度的勤奋之中。当教师习惯于单向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那么知识就像未开封的宝藏,学生无法真正触及。要破解这一困境,教师需要懂得“懒”的艺术,学会在教学中“偷懒”。以下是几条“偷懒”大法的具体实践。
一、课堂讲课的“懒”
上课时,不必亲自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对于那些难度不是很大的内容,可以大胆地让学生上来讲。这样,学生需要在讲解中整理思路,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教师在旁边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而不是事无巨细地包办一切。
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索的舞台。学生在讲解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堂训练的“懒”
上课时,不要从头讲到尾,一定要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堂上训练。训练的题目难度要适中,让学生在核对答案后能够略作思考即可理解。教师在课室中来回走动,观察学生做题的情况,而不是急于指出每个错误。
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从而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三、课后辅导的“懒”
课后辅导后进生,不妨培养几位得力的小助手来帮助教师进行辅导。教师平时多对这些小助手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能让小助手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抓成绩,并非只有勤勤恳恳一条路。有时候,教师适当地“懒”一点,反而能够激发学生内驱力及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成绩。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找到属于自己的“懒”之道。毕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非永远依赖教师。当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当他们能够在教师“懒”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我们的教育也就真正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