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回国的时候,听闻母校一名学霸考入清华不久就抑郁休学了。
这孩子可不是一般的学霸,他是某一年的省理科状元,即使在我们这个全省top10的重点高中,也是传奇般的存在。闺蜜在隔壁市担任高中教师,聊到这个话题时幽幽地说,这还算好的。
她们那儿有个孩子,考上清华不久就……自杀了。
她说,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越是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出问题,学霸抑郁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
《茉莉的最后一天》
照理说,实力是一个人自信的来源,越是优秀的人,内核应该越稳定,越经得起风浪才对。而且,学霸都是老师的宠儿,在学校里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遭受霸凌的概率都比普通孩子小得多。
更重要的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一个孩子成为学霸并非偶然,背后的家庭无论在经济条件还是学历水平方面大多不俗,父母都是很懂教育的。学习过很多育儿知识,倾注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家庭氛围温和开明,孩子一直都优秀懂事,怎么突然就抑郁了呢?
前不久,谷雨星球上有个叫Yucheng的学霸,自述了患上抑郁症以及疗愈的过程,令我们有机会从孩子的视角去认识这件事。
这个男孩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别人家孩子”,听父母的话,不用花太大力气就能保持年级第一,中考考入了上海“四校”之一,是当之无愧的顶级学霸。
可仅仅一年后,他就在身边人无比震惊的目光中,从这个别人挤破头都要进的名校休学回家了。
是竞争太激烈适应不了吗?不,当时他的成绩是全班第二,学习并未让他感觉特别吃力。
是家里逼得太紧,父母太在意成绩吗?
他却说,毋庸置疑,跟大多数中国家长比起来,我的妈妈就是我心中全天下最好的妈妈了。她很聪明,一直能帮助我的学业,偶尔才会补课;她好像并不在意成绩,永远不会在我考试不好的时候骂我;她思想开明,我们俩到初中都无话不谈;就连我玩游戏玩到头晕,和妈妈哭诉,她也笑着安慰我,说我这么小就有罪恶感是件好事,只要想改,就一定能改得掉。而当身边人都说我很聪明时,父母会告诫我不能骄傲,聪明没有用,要更加努力。她能把期许中的一个理想模型,用我能理解并信服的方式告诉我,并带动着我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看到这里,我猜很多家长都要自叹不如了。这个妈妈要智商有智商,要情商有情商,情绪稳定,思想开明,在教育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一眼望去,堪称完美。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答案就在谜面上。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孩子的自我评价。他说,我从小就是‘乖孩子’,或者换句话说,一个极易被塑形的孩子。大人说的话,只要一次我便牢牢记在心里,并以此量规评判自己与世界:别人说哪个学校好,我就去考;别人说那个比赛好,我就去参加;别人说考第一很好,我就努力考第一。脑海里这些‘大人的声音’,让我成了比同龄人都自律的孩子。
在某种意义上,妈妈的教育非常成功,通过不懈的努力,把孩子塑造成了自己“期许中一个理想的模型”。
塑形很成功,孩子非常听话,非常自律。可是,看到这里,你是不是隐隐觉得哪里不对了?一个极易被塑形的人,会不会已经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孩子对亲子关系的评价,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他并没有做到将我的人生与她的人生进行课题分离,没有肯定我存在本身的价值,与我之间形成的是靠着表扬维系的纵向关系。
多么矛盾的评价啊!
明明前面还说妈妈思想开明,现在却说他没有做好课题分离,言下之意:
- 妈妈对他的“塑形”,已经严重干涉到了他的人生;
- 明明前面还说妈妈教子有方,现在却说他“没有肯定我存在本身的价值”,亲子关系实质上是一种“靠着表扬维系的纵向关系”。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这个聪明的青春期孩子,其实早就参透了这些所谓教子有方的话术背后的目的性和操控性。
妈妈表扬他,并不是因为真的欣赏他这个人,而是要改造他。为什么要改造他?正是因为他不行,还没有达到妈妈的期望。
表扬的背后不是肯定,而是否定。就以前面的叙述为例,妈妈先是表扬他小小年纪有罪恶感是好事,后面话锋一转就是要他改掉缺点,先扬后抑,再以信任来施压,不打不骂,但是塑得一手好形。
正因为如此,孩子对这段母子关系的定义是“纵向关系”。何为纵向关系?领导和下属,老师和学生,甲方和乙方。
亲子关系中会包括一定程度的纵向关系,因为家长对孩子有引导和教育的义务,但亲子关系和所有的亲密关系一样,它的基础必须是横向关系,是相亲相爱,亲密无间。
纵向关系,它不亲密。
所以,当一个孩子把和妈妈的关系定义成“靠着表扬维系的纵向关系”时,是非常令人伤心的,它宣告这段亲密关系从根基上失败了。
孩子不止一次地写道,妈妈怎么表扬他懂事、相信他能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父母训斥我弟弟时总是会搬出我来做榜样。当我躲在房间里偷偷看手机的时候,母亲会说:‘你看看你哥哥,现在还在房间里认真学习’。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老板动不动就夸你工作努力,哪怕你上班摸鱼,他也在同事面前大夸特夸,说“你们看看XXX,现在还在加班加点”,你会怎么想?如果你的同事动不动就夸你能力强爱助人,然后把一大堆工作塞给你去做,你又会怎么想?
你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他们对你有所图,这是一种隐蔽的职场pua。
但是当一个妈妈对孩子这么做时,孩子不敢这么想,因为他们默认“父母都是为了我好”,“父母这么相信我,我不能辜负他们”。
所以他被困住了。
无法攻击一个“完美的妈妈”,于是他开始攻击自己。
一个孩子越上进,越自律,越懂事,越是不要随便去表扬他!
Yucheng在他的文字中提到最多的就是,他非常自律,从小就远比同龄人自律,而大人夸他夸得最多的,也是自律。如果你知道自律背后的心理机制,就会明白,反复表扬一个孩子自律是件多么残忍的事。
因为自律的背后,是恐惧。当一个孩子表现出超出常人的自律时,你要看到他内心的恐惧。他怕老师批评,怕成绩下滑,怕对手嘲笑,怕父母失望。
人的自驱力有很多种,由恐惧驱动的自律并不是最好的一种。
学习本身是有乐趣的,一个人是有可能爱上学习的。就像打开一本精彩的小说,你根本不需要“自律”,就可以一口气读完它。凡是需要用到“自律”这个词的,都是那些令人痛苦而又不得不做的事啊!
如果一个孩子非常自律,他值得为自己骄傲,因为他做到了抵制诱惑,压抑欲望,克服痛苦,延迟满足。但是,这不是父母值得骄傲的事,更不是我们用来要挟孩子,把他们架在火上烤的武器。
当你看到一个孩子特别听话的时候,一定要引起警惕。没有人天生就对大人言听计从。每个孩子两岁就迎来了人生第一个叛逆期,一天要说几十个“不要”。更不用说被形容为“踩着成年人的尸体完成成长”的青春期。
只有犯过错,孩子才会懂得什么是正确,只有赢过大人,孩子才会走向真正的独立。如果父母一直正确,一直在赢,无论表面上多么温和开明,结果都只会是悲剧,他们的孩子一边迎合着父母,一边杀死那个不听话的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那么懂教育,教出的孩子却抑郁了,而有些人看似什么都不懂,甚至偶尔打打骂骂,孩子却皮实得很。
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真实的父母,真实的爱。真实的爱不是技术,而是本能。
- 用技术养孩子,看到的永远只有孩子身上的缺点,可以改造的部分;
- 用为人父母的本能去养孩子,你才能看得见孩子的痛苦和困境,才会有心疼和不忍,才会放下那些贪婪的教育目标,去欣赏孩子慢慢长成他们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