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晚上吃饭闲聊,大女儿说:“初二有难度,把数学补上去,英语考试又落后,时间花在物理上,其它科目又没时间。”
我接嘴说了一句:“很多同学提前学英语,把英语搞定,初中就轻松了。有些提前把数学物理学的,初二就不费劲。提前学也有一定道理。”
这句话刚落下,踩地雷了。
大女儿生气:“你让我提前学,是吧,没有人提前学,你在这儿胡编,散布谣言。”
我举了认识的同学,小学考初中英语就是满分,初一就学完三年数学。
这下更激怒大女儿,她说:“你就知道比,你让我成为谁,别人家孩子好,你抛弃我算了。你又在伤害我,内耗我,用别人家的孩子衬托我不行。”
如果以前,她根本不敏感,别人提前学,她总能跟上,她还经常自豪,我不提前学,考的比他们还好。
而现在上了初二有了难度,不像以前那样简单思考一下就能做出来,最近天天限时考试,有些题不会,老师讲也听不懂,她心理很挫败,也很着急,非常打击自信。
所以,我现在说啥话都会起波澜。
下周其中考试,时间紧,我赶紧安慰:“我说妈妈没有管好自己的嘴,很抱歉,以后不提别的同学。你看着妈妈的眼睛,妈妈不希望你成为谁,你只能成为你自己,你不管学习怎样,妈妈永远都爱你。”
孩子释怀了,然后开始写作业。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孩子最怕比较
所以,父母管好嘴吧,不管好嘴,不知道啥时候踩雷。
02
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孩子开始从对外部世界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内部自我的探索。
他们渴望建立独立的人格和清晰的自我概念。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春期的主要冲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在这个阶段,孩子试图回答“我是谁”“我在社会中处于何种位置”等问题。
当父母将他们与他人比较时,这种行为干扰了孩子自我探索的进程。
比如,总是强调“别人成绩好”,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使原本正在构建的自我形象变得模糊不清,加剧角色混乱。
从自尊的角度来看,青春期孩子的自尊感处于一个微妙且敏感的状态。
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逐渐脱离父母的评价,更多地依赖于同伴和自身的感受。
而比较往往是对他们自尊的一种打击。每一次将孩子与他人对比,尤其是负面的比较,就像是在他们自尊的护盾上划下一道口子。
比如,说“你看那谁多懂事,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中是失败者,从而降低自尊水平。
长期处于这种被比较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发展出低自尊人格,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03
社会比较理论也能解释孩子对比较的恐惧。
人都有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能力和观点的倾向,但青春期孩子更倾向于进行下行比较,即和不如自己的人比,以此来维护自尊。
而父母所做的往往是上行比较,拿孩子和更优秀的同龄人相比。
这种比较方式会引发孩子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他们会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标准,产生一种无力感。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需要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
父母说话注意,停止比较,切记在孩子面前提别家孩子,只关注自己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鼓励和积极反馈。
让孩子在一个温暖、包容的环境中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保护他们脆弱而又重要的自尊心,使他们能自信地度过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
只有这样,亲子关系才能更加和谐,孩子也能更好地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