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们都有经验,在孩子的教育旅程中,有三个关键的“分水岭”年级。
3年级、5年级、初中8年级,孩子们会逐渐拉开差距。
1~2年级时,学生们普遍能轻松取得高分,如98分或100分。
即便如今考试频次减少,但从日常作业的表现来看,大多数孩子依然维持着优异的水准。
到了3年级左右,第一个感觉,“作业”多了起来,孩子学得开始吃力。
“3年级现象”,主要是孩子要面对知识在量上的增加,以及初步接触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思维”的要求开始浮出水面。
到了5年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剧。
尽管多数孩子能够逐步适应知识量的增长,但面对思维能力要求的持续提升,不少孩子开始显露出不适应的迹象。
小升初固然是一个挑战,但相比之下,8年级的变化更为显著。
在这一阶段,物理学科的引入以及数学深入至代数领域,使得思维的比重进一步加大。
此时,孩子们能否取得90分及以上的好成绩,已不仅仅取决于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是否足够灵活且深入。
朋友们可能会问,到高中难道就没有“关卡”了吗?
有的。但如果在8年级后还能够游刃有余学得不错,孩子基本都能靠自己的能力跨过后面的坎。
这些阶段,孩子们的学习差距往往会逐渐显现。
小学、初中时,孩子该做什么准备?
小学的知识点约占整个12年基础教育阶段知识总量的3%。
但如果我们只看这3%,那就浪费了宝贵的小学时光。
为了确保孩子能够顺利跨越这些难关,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一、小学时要帮孩子建立广阔的知识面:
哲学家牟宗三说,“知识不广则无博厚之根基,构造之间架,因而亦不能支撑其高远”。
小学阶段,尽管知识点仅占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3%,但知识面的广度对孩子后续学习至关重要。
鼓励孩子广泛阅读,积累学科内外、五花八门的知识。阅读是获取新知识、拓宽视野的主要途径。
对于高年级孩子,利用假期等时机参与阅读挑战赛、科学实验营、在线课程等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见识,提升自我。
同时,家庭氛围的营造也至关重要,家长应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通过自身的阅读、学习行为,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小学初中要逐步养成匹配高阶学习的方法:
小学至初中学习中,孩子们需逐步建立起与高阶学习相匹配的方法体系,这些方法往往被视作“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
不同阶段对学习习惯要求不同,哪怕用了同一个名字。
以“预习”为例,小学阶段,这一习惯可能仅涉及划重点、标生词等简单操作;
然而,进入初中乃至高中,预习则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要求学生在逻辑上全面梳理概念,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深入探讨。
这仅仅是学习习惯变迁的一个缩影,记笔记、做作业、整理错题本等,都需要孩子们以不断进化的视角去适应新的学习需求。
在此过程中,家长应引导孩子采用更高远的视角来审视学习方法。
例如,相较于死记硬背,理解记忆更能满足未来学习的需要。
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追求理解”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将为他们的高阶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总结一下,要帮助孩子突破学习道路上的重重关卡,这三个方面家长要尽早准备:
1、是建立广阔的知识面,通过广泛阅读拓宽视野;
2、是提升思维能力,借助思维游戏等训练方式锻炼大脑;
3、是打磨学习方法和习惯,使之更加适应高阶学习的要求。
三、小学时候要帮孩子学会从思考获得乐趣:
现在孩子的乐趣来的很容易,他们的乐趣往往被轻松即时的满足所吸引。
如游戏、短视频、盲盒或是收集小马宝莉卡等五花八门。
很多乐趣都是来自于“多巴胺”,一些上瘾性的行为。
华罗庚老先生的名言提醒我们:“疑,是启迪智慧的明灯;思,是解锁知识殿堂的钥匙。”
学习优秀的孩子,都是对“质疑”、“思考”、“探索”感兴趣,觉得通过思考获得理解、解决问题,是一件很爽快、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如何让孩子从轻松满足得到“快乐”,转变成需要绞尽脑汁然后体验到乐趣?
这个习惯至关重要,而最佳培养的时间,也是小学。
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培养思维能力。
相反,学科思维能力是通用思维能力和学科特殊思维方式的结合。
因此,作为家长和教育者,为了有效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采取两种策略:
1、是结合知识积累的过程,鼓励孩子有条理地阐述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是利用思维游戏,尤其是亲子互动式的游戏,这些游戏不仅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还能在玩乐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学习与成长的桥梁,它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让他们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