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的孩子们对童话故事并不陌生,因为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过很多篇童话故事。但是,对于了解或者分析童话故事的特点,还是第一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乍一看,有的老师会觉得才三年级就让孩子们创编童话,是不是有些太难了?
仔细分析一下课本,我们会发现,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分别从童话丰富的想象、拟人化的语言、给人启示等方面,让孩子们在每一篇故事中深刻感受童话故事的特点。
而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部分,借用学习小伙伴的交流分享,再次明确童话故事的这三个特点。
前面的学习作为输入,习得方法,那么在习作部分则是输出,是实践运用,考查孩子们掌握的情况。
所以,在习作课之初,我还是借用孩子们的分享让他们自己明确童话特点,并让他们能够用具体的例子阐明观点。
然后给出习作中的九个词语,按照竖列进行分析,找出她们的共同点,最后总结出三列词语分别代表着角色(包括人物、动物、植物),时间,地点,这也是我们要创编故事时,最基本的三个要素。
选好角色之后,我们要思考的是角色有什么特点?或者说人物有何品质?这个也可以直接作为题目。(什么样的什么:骄傲的玫瑰花、乐于助人的啄木鸟等)
因为只有先确定这个,我们才能展开后面的故事内容的教学,关于角色(或者角色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来突出他的特点或者品质?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关注“故事内容”,这就与童话的特点“拟人化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相对应。因为在童话故事中,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可以像人一样说话、做事,有喜怒哀乐;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会发生着怎样的故事,突出特点或者品质(此处与题目相对应,突出中心),这也需要孩子们从前面的课文中找到对应的方法(比如,在《那一定会很好》这篇课文中,就用了几次变化,来突出种子在变化过程中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既然是故事,就一定要有明显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简单介绍即可。
故事的经过,是孩子们写作的重点,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像《在牛肚子里旅行》中的“语言描写”,还有《一块奶酪》中的“动作描写”,以及《那一定会很好》中的“心理描写”……这样的写作方法,不自觉地就会让自己的童话故事内容丰富起来。
而故事的结果,也是和童话“给人以启示”这一特点相对应的,同时与题目中“什么样的什么”相呼应。(我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的引导是:如果题目中角色的特点、品质,是优秀的,那么启示就是学习他的优秀品质,与题目中保持一致;如果题目中的特点、品质是不好的,那么我们在结尾的启示部分就应该进行正想引导,与题目中的相反。)
到此,一篇习作基本完成。但是,因为孩子们在本单位的语文园地中刚刚学习了三种修改病句的方法,此时就可以进行实践运用,自己完成习作之后,可以尝试用修改符号就行修改,或者同桌互相交换修改。
从最后孩子们的写作成果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孩子们都能够按照要求创编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但是,由于平时阅读积累的程度不同,所以习作的语言上还是有明显差异,这也需要孩子们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边读边思考,并不断地进行写作练习(比如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