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鸡娃”不等于不教育,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拼的
保持一颗平常心,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他们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下午带女儿去看望母亲,状态明显比前几天好很多,真心感谢大家的祝福。
晚上审核近期精选评论时,发现有一条评论极具代表性,想和大家分享并输出自己的感悟思考。
评论是这样的:“同事家境很好,父母快乐教育,她想努力,父母都劝她别那么拼。后来她怪父母当初不‘鸡娃’,不然她可以更优秀。大学开始发力,研究生把自己‘鸡’进名校,工作后更是卷得厉害。”
我们的角色是陪伴和引导,而不是替代和控制。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人生很长,真没必要着急。
1
父亲思考
作为一位父亲,我的心情也是如此——不想让孩子陷入过度竞争的漩涡,又怕耽误了她的未来。
但我常常感慨,被父母“填鸭”“鸡血”,过早消耗元气的孩子,远比被耽误的孩子多得多。
那些被填伤的孩子,很可能撑不到高中就出现问题,即使侥幸进入名校,也可能后患无穷。
如果父母带着焦虑“瞎教育”,孩子还抗拒,不如让他多玩玩。
就像上面的例子,到了真正发力的时候,即便大学也不晚,元气未伤的孩子才能后来居上。
不“鸡娃”不等于不教育,不代表躺平。
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努力的方向,帮助孩子积累能量、寻找方向、修炼内功。
2
体能
我自己周末回家经常带孩子跑步、爬山、游泳。
目前每周至少训练2次,我希望她能坚持到小学毕业。
一个有趣的知识是: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健脑、带来快乐,户外活动还能开阔眼界。
我相信,任何事到最后,拼的就是体能和身心素质。
我记得李开复曾经分享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抗压能力。
运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心灵的修炼。
让孩子在运动中体验挑战和突破,学会面对困难,超越自我。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杭州爬山,途中遇到陡峭的山路,孩子一开始有些害怕。
我鼓励女儿说:“试试看,你可以的。”
女儿鼓起勇气,一步一步地攀登,最终到达了山顶。
那一刻,女儿的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我意识到,体能的培养,远不止于身体,更是对心智的磨练。
3
眼界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要让女儿和这个世界有更多联系,让她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参观博物馆、参加自然活动、在家门口露营、养狗、学竹笛、参加夏令营,都是体验世界丰富性的方式。
像一颗种子根植于大地,即便没有世俗的成功,也是有趣的一生。
正如《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豆豆,她在巴学园里自由探索,接触到了各种新奇的事物,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孩子有机会亲近自然、接触艺术、了解不同的文化,才能开阔视野,激发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记得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她对宇宙展厅里的星空模型着迷不已,不停地问:“宇宙有多大?星星是怎么形成的?”
从那以后,她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翻阅相关的书籍,还立志要当一名天文学家。
4
情商
说起来有点遗憾,我女儿的玩伴一个个进入各种培训班,越来越难约。
我这个内向的人,也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外向,主动组织活动。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幸福的关键是与他人的关系。很多能力,比如情商、沟通,就是要从同伴交往中训练。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马歇尔·卢森堡强调了沟通的艺术。培养孩子的情商,让他们学会理解他人、表达自己、处理冲突,这些都是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社交的机会,我经常组织一些亲子活动,比如郊游、手工制作、小型聚会。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学会了与不同性格的同伴相处,懂得了分享和合作的重要性。
有一次,在一次手工活动中,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制作模型。
他们遇到了分歧,起初有些争执。
后来,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学会了倾听对方的意见,最终合作完成了作品。
这种经历对他们情商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5
动手能力
这要夸夸我自己,我是个动手能力很强的理工男。
因此,我家孩子无论是搭乐高、做手工品、组装电机,动手的能力和意愿都非常令我满意(女儿妈妈则是个“手残”)。
退一万步说,即便孩子读不上好大学,学门手艺吃饭,我们也放心了。
我们家有一个小小的“电瓶车库”,里面有各种工具和材料。孩子经常和我一起动手做些小发明、小制作。
有一次,我们一起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木制小车,孩子兴奋地推着小车在小区公园里跑来跑去,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6
内心的力量
除了上述几点,还有一项重要的内F功,就是培养孩子的内心力量。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派克所说,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我认知和自律。
教会孩子面对困难,不逃避,培养坚韧的品质,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暑期,女儿在《江南好少年》的竹笛表演过程中因自己害羞被淘汰,坐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哭,甚至想要放弃。
我没有强求她继续练习,而是和她一起分析原因,告诉他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关键是如何面对。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她重新找回了练习的乐趣,并在之后的其他演出中表现出色。
写在最后
作为父亲,我认为我们的职责是陪伴和引导,而不是替代和控制。
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强调了倾听和尊重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想法,与他们共同成长。
人生很长,真没必要着急
这些努力我不觉得会花很多钱,丰俭由人。
难度在于父母要耐得住性子。人生很长,真没必要着急。
教育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快速的成果。
正如老子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我们需要的是耐心和坚持,让孩子在自己的节奏中成长。
最后,我想说,我们的职责是为孩子提供一个支持和理解的环境,帮助他们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把他们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