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孩子聪不聪明,看他说这3种话就知道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作家本·琼森说:

“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

的确,言为心声。

人们说的每句话,都在不经意间透露着背后的思维方式。

表达清晰的孩子,会更自信,更容易成长中获得正反馈。

反之,要是一个孩子说话时唯唯诺诺,存在感极低,就会变得敏感自卑,甚至还可能因为不会表达而错过机会。

如果要判断孩子聪不聪明,看他说这3种话就知道。

提出需求的话

情商高的孩子,都懂得适时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又不会得罪人。

在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刘星就是这么做的。

刘星虽然学习成绩没那么好,可身上的机灵劲儿,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次,刘星想借好友盛超的游戏软件玩,没想到,盛超二话不说就拒绝了他。

另一个朋友鼠标听不下去,替刘星打抱不平:“你臭显摆什么?”

三个人之间的氛围,一下子变得很紧张。

面对这种情况,刘星没有逃避问题,也没有火上浇油,而是换了个说法,耐心地开导盛超:“哎!我可不是这么认为的。”

紧接着,他又重申自己的需求,重新说:“你把游戏软件借给我,叫合理利用资源。”

“我最好的哥们已经有了,他不会再让我——他最好的哥们儿——再买一个吧?”

在一口一个“好哥们”中,盛超有些动摇,渐渐松口,把软件借给刘星。

会说话的孩子,能在轻描淡写中,达成自己的目标,不管走到哪,都是人群中最耀眼的人。

哪怕遇到了挑战,他们也能够说服别人帮助自己。

可能也有的父母,会认为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光耍嘴皮子功夫没什么用。

可在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要是孩子明明有实力,却表达不出来,势必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曾看过一句话:“会说话,是人生的第一本领。”

的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我们与别人建立沟通的桥梁。

作为父母,我们有必要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多想想自己想要什么。

不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释放,就会一点点积压下来,导致内心无比匮乏。

这样的孩子会很缺乏安全感,外界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草木皆兵。

表达意见的话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曾接待过一个家庭,孩子明明已经20多岁了,可全程沉默不语,都是父母在说话。

父母很着急,反复控诉孩子的问题:不跟人社交、学习不积极、没有主动性……

孩子听完后,依旧无动于衷,一言不发。

深入接触后,陈海贤才发现这个孩子的学校和专业,都是父母帮忙选的。

日常所有的事,父母也都大包大揽,让孩子只要负责学习就行了。

陈海贤问孩子:“父母安排的都是你的事,你自己没有意见吗?”

孩子终于吱声了:“最开始我也会表达一些意见,可是父母会说已经咨询过权威人士了。”

因为孩子的意见经常被否定、被忽视,后来,孩子就彻底不想说话了。

表达意见,是孩子跟世界互动的窗口。

要是这条外部通道被关上了,孩子就会失去主动性,活得像个工具人,做什么都提不起力气。

正如毕淑敏所说:

不要以为说出自己的心思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先是不敢说,再之是不肯说,然后是不屑说,最后就成了不会说。

最怕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却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来越消极越被动。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叛逆,就是因为他们在父母面前没有话语权,于是只能用这种做法,来抵抗父母的控制。

真正聪明的孩子,都懂得说出自己的意见,向全世界开麦。

哪怕孩子的想法不一定对,但敢表达、敢反抗,本身就是有好奇心和生命力的表现,不一定是坏事。

自我反思的话

哈佛学霸李柘远的妈妈Karen,总结过自己的教育经验。

在李柘远还小的时候,Karen就会跟他做一些反思式交流。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两人会不经意间把聊天切换到反思模式。

一次,Karen和李柘远吃完晚饭后,在湖边散步。

Karen主动说起:“妈妈今天跟一位阿姨产生了分歧,我对着人家大吼大叫……”

小小年纪的李柘远听完后,像小大人似的思考起来,帮妈妈想办法:“明天去跟阿姨道个歉,你们就和好啦。”

过了会,李柘远又歪着脑袋说:“唉,人无完人,谁能无过。”

接着,他分享起自己的糗事,说周六本来和朋友约好去书店,没想到起晚了,害得人家白等了一个小时。

李柘远后悔莫及:“全是我的错,以后我要说话算数。”

平时,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人际交往,甚至游戏技巧,Karen都会和孩子一起展开聊聊。

得益于这种反思能力,母子俩关系很融洽,李柘远也远比同龄人成熟有远见。

Karen强调,养成自我反思、自我反省的思维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的重视,并在日常生活里用心地点拨和指导。

正如文学家金克木在《书读完了》中写道:“语言不仅是工具,它本身又是思想,又是行为。”

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

当孩子有了反思能力后,就相当于有了自我提升和学习的利器。

这样以后不论遇到什么问题,孩子都不会归咎于客观环境,也不会迁怒于别人,而是会想下次怎么可以做得更好。

在一次次迭代中,孩子自然而然会一次次刷新自己,突破自己。

会说话的孩子,一开口就赢了

哈佛大学首位女校长吉尔平·福斯特说:

很多时候,给我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往往是那些将语言视为行动的领袖。

这些领袖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父母,怎么让孩子的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呢?

一方面,可以用苏格拉底追问法,引导孩子直击本质。

简单来说,就是当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父母不要图省事直接给出答案,而要不断问为什么,鼓励孩子多说细节。

这种刨根问底的交流方式,可以帮孩子理解问题,分析问题。

比如当孩子问“这是什么花”时,不要急着说名字,而是让孩子描述形状、颜色、生长状态等,再对号入座。

这么做,其实比给回答更难,需要父母有极大的耐心。

另一方面,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表达模版,让言辞更有逻辑性。

很多现成的说话框架,孩子都可以直接套用,而不用重复造轮子。

最常见的,比如“总分总”和“123原则”,父母每天都可以带着孩子练习,让孩子聊聊今天过得怎么样,分3个点展开具体做了什么,最后再做个总结。

通过反复训练,这种结构化思维就会成为肌肉记忆,孩子一开口就游刃有余。

孩子聪不聪明,通过看他怎么提出需求,怎么表达意见,怎么反思问题,就能见微知著。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逻辑混乱,颠三倒四,大概率是因为平时积累不够。

会说话的孩子背后,离不开父母的付出。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保护好孩子的表达欲,帮助孩子在思考和表达中,不断超越自己,活出闪闪发光的模样。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孩子聪不聪明,看他说这3种话就知道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