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作为学习方法之一,被很多教师、家长推崇,但这个方法其实是有前提的。抛开了前提,这个方法就是个骗局。
举一反三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熟能生巧。
1.具象学习
儿童的学习方式是具象学习,需要形象化。换句话说:能被他具体感知到的知识,孩子才能更快地接受,理解得更好。
低年级段的孩子,大部分对绘画很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绘画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色彩那么明亮,造型非常具体,孩子一看就明白,非常符合他们的思维习惯和特点。
启发式学习在低年级段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为什么呢?因为启发式学习需要儿童有一定的积累,问题和答案能够与孩子本身储存的信息建立连接。
然而,儿童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语言积累都还很有限,启发式教学里如果出现了儿童不理解的新概念,孩子反而会更困惑。
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提问要简单明了,概念要清晰准确。如果孩子有孩子不明白的问题,引导的重点是让孩子把自己不懂之处准确地表达出来。
2.积累运用
语文的学习尤其注重积累运用,没有这个基础,举一反三是无法实现的。
中高年级开始写作文以后,很多家长感觉到头疼:孩子作文要么三段论,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词不达意,要么错字连篇。
哪怕是仿写,也是思维受限,仅仅换个名称而已,无法灵活运用。
仿写算是“举一反三”的实际体现,为何效果不如人意呢?关键就是缺少了“熟能生巧”的前提:
没有一二年级的大量积累,孩子的大脑里就缺少“建筑材料”,如何建造出漂亮的房子呢?
一二年级的学习不需要太多的方法论,很多技巧、捷径都用不上。
华而不实、花花绿绿的课外培训班一定要擦亮了眼睛去判断,能不上就不上,老老实实在家把基础打牢,未来举一反三才有可能。
3.举三反一
低年级段的孩子来说,举三反一才是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多次重复的旋律、故事;大量经典的书面阅读;一定数量的基础练习。
很多经典的故事都有多次重复的情节:《白雪公主》中,坏皇后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出阴谋诡计,白雪公主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受骗;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贪得无厌的老太婆一次次提出无理的要求,渔夫一次次没有原则地退让,天空一次次变得更加昏暗,金鱼一次比一次难过、无奈、愤怒。
重复的情节里有进展,在举三反一中,孩子能够感受到变化、对比,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整理出“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个推理的过程,实现了概念的提升。
大量经典的书面阅读,是润物无声的滋养。如果没有大量书面的阅读,词汇有限,表达单一,没有办法实现“如果你要写一朵花,就不能只写一朵花”。
有了大量经典的书面阅读,一朵花里,有故事、有颜色、有形状、有气味,有留连戏蝶时时舞、有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定数量的基础练习,是基本功。“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好的天分,“用进废退”,没有练习做巩固,都容易成为空中楼阁。“伤仲永”就是实实在在的例子。
一二年级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低,适宜于抓牢基础、培养习惯:每天适量的口算作业训练数学计算能力;生字词课课清积累一定的词汇;适度的背诵默写用于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写在最后:我反复写文强调“熟能生巧”,意在提醒不少“鸡娃过头”的家长,宁可慢一些,不要提前赶。把基础打牢,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