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人生的另一个真相是,与无奈和失意并行的还有称心和惊喜。人生的主色调永远是失意与惊喜齐飞,焦虑与希望并存。教育生活亦如此,时时处处都会遇见难题,甚至陷入困境,但也时常不经意间收获惊喜。
虽然两者并存,但比例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那么如何少一些焦虑和失意、多一些希望和惊喜?我也希望自己能如此,所以试着梳理了几条,既是对自己的指引,亦是供大家参考。
“拐个弯就通了”,这是一个百岁老人的经验概括,亦是百岁人生的智慧凝结。
但是我发现人体有一种“智慧”,类似于“代偿机制”,就是当一个器官有缺陷或缺失时,另外的器官就会更加敏锐,所谓“你被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于是我不再纠结于被关上的各扇“门”,也不再自卑于太多的无法胜任,而是不断捕捉和探寻自己被打开的那些“窗”。
比如我发现自己虽然社恐不善交际,但善于独处乐于安静,并能在安静中找到力量,使之具有生产力;比如我发现自己虽然不够成熟,但葆有一颗童心,还有丰沛的想象力,于是设计了一系列有趣有意义的活动。
当我知道自己能做成什么,也知道自己无法胜任什么,便会专注于自己“能”的领域,并自动规避那些“不能”的领域,反而成果不断局面渐开。
于是,我越来越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力量,也越来越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局限,选择坚定做自己,不怕与别人不一样,也不怕与别人一样。
如此,我建立起了内在的平衡和秩序:当别人很把我当回事时,我会不断找自己的缺点,如此便不会骄矜;当别人不把我当回事时,我会不断找自己的优点,如此便会有力量。
当我感到不顺时,就去看看那些过得比我还艰难的人,如此便不会滋生怨气;当我觉得还不错时,就去看看那些一直努力不断提升的人,如此便不会停滞不前。
当我面对批评和否定时,会当一面镜子揽镜自照,虚心接受必要的建议和指导,但不会因他人眼光而限制自己,也不会因外界而动摇自己,理性对待但不被左右;当我面对赞美和褒奖时,我会暗示自己,那是人家的善意鼓励,珍藏这份善意并继续努力。
当一个人建立起内在的秩序,就能理清人生的主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把时间和精力投放于真正想要的地方,而不会在不想要的地方无谓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此便会守少则固,力专则强。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幕特别令人动容:屋外大雨滂沱,风声夹着雨声淹没了教室内老师的讲课声。只见老师并不无奈和气恼,而是笔锋遒劲地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字,“静坐听雨”,然后任它风雨。
四个字寂静无声,却比巨大雨声还要振聋发聩。屋外,一位老师带着学生在雨中跑步,步伐整齐有力,口号响彻云霄。镜头转动,一位闲者披着蓑衣悠然垂钓,任它狂风呼啸。
即便生逢乱世,身处陋室,他们心灵的天空却终是一片澄明,从容,高雅,洒脱,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