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对孩子的爱不设条件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被爱需求就是寻找归属感、友情以及成年后的爱情和性亲密。

孩子的内心就好像一座花园,小的时候没有埋下爱的种子,没有让他感受到阳光雨露般的爱和呵护,那么他的内心就可能逐渐滋生黑暗,杂草丛生。

01

爱,不求回报

一部流传两千多年、印量极大的著作这样告诫世人: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家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只有正确地理解爱,才会真诚地爱,才能乐于去爱。

我们做充满爱心的父母,这是因为我们愿意这样去做。

也只有在真诚的爱的滋润下,孩子才可能具有美好的心灵和健康的体魄。

“你听妈妈的话,我就给你买最喜欢的玩具,不然,我就不要你了。”

“我身体这么不好,全是为你操心,给你气的!”

“爸妈养你有多不容易,你可不能辜负我们,将来可要记着报答我们!”

一味地给予和破坏性的养育,虽有很多动机,但共性是:

以“爱”的名义回应自己施“爱”的需要,而无视对方心灵成长的需要。

这种“爱”并不是无私的,深深隐藏在“爱”的背后的,是施“爱”者对受“爱”者的控制欲望。

生育孩子是父母的选择,养育孩子是父母应尽的职责。为了子女而放弃一些,也是父母的自由取舍。

父母把自己对生活应负的责任,轻而易举地转嫁于孩子,会使孩子在这种本不该由他来承担的重压下,造成身心方面的问题。

02

爱,不讲条件

有些父母最典型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并以此为借口对孩子进行人身控制。

有些父母缺乏正确的儿童观、家庭观和教育观,漠视儿童主体地位,家庭意识淡薄,有“唯分数”倾向,只想着通过不断加大教育资本投入来增加孩子考入“好大学”的筹码。

有些父母为了保障孩子的学习,代劳了许多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存在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和过度期望等越位现象。

不少年轻的父母经历了应试教育、升学压力、就业困难、经济转型等种种压力。

他们感受到压力大、挣钱难、生活成本高;同时上升空间逐渐被堵塞,觉得发展前景迷茫。

他们洞悉并受困于自身无能,从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与自己和解,变得“佛系”“禁欲系”,并对孩子也放弃要求,当“甩手”父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联合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表明:

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大都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是学习情况(选择比例分别为79.8%、79.9%),远高于对其道德品质、日常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或特长、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关注。

与此同时,四年级、八年级班主任也认为家长最关注学生的方面是考试成绩(88.3%、90.1%),远高于对其爱好或特长发展、心理状况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关注。

电视剧《小舍得》里的子悠背负着妈妈田雨岚的高期待,一直努力学习。

每天放学后,他原本想踢踢球、养养蜗牛,却被妈妈阻止,要求他做完学校布置的作业,再完成额外的练习。

每个节假日,他都要参加各种培训班。即使培训班被叫停,他也会被妈妈拉着爬坡上坎,去偏远的角落里参加老师的补习。

在妈妈看来,孩子多考一分,进入名校的希望就多一分,未来就更稳当了。

并且,孩子成绩优秀,也代表她这个妈妈教子有方,她可以在家人邻里之间炫耀一番。

她拼命给孩子填鸭式教育,看到孩子休息片刻,就叫孩子背单词和做试卷;看到孩子名次稍微下降,就如临大敌,对孩子一顿数落。

她没有想过,孩子不想让她伤心,所以默默忍受着,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直到最后出现幻觉,在考场上掀翻桌子、撕掉试卷。

在孩子眼里,“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小欢喜》里,有句台词道出了父母的焦虑:“进不了前一百,就进不了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这辈子就完了。”

鸡娃父母太喜欢给孩子“打鸡血”了,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部分父母看来,社会竞争压力大,内卷严重,与其让孩子疯玩疯跑、天马行空地想象,还不如让他们多学一些实用的才艺,以后升学和找工作可以多一份机遇。

毕竟,老话说得好,“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甭管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学有一技之长,社会存活能力强,以后走到哪里都吃香。

03

爱,张弛有度

“无条件的爱”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但爱需要给孩子的行为和欲求设立清晰的边界——有原则,不能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

管教,重点在于“教”的教育,而不是“管”的管制。

“管”的目的是“教”,教其如何做人、教其如何做事。

教育,重点在“育”,而不是“教”。

“育”是“教”的目的,“教”是“育”的手段,只“教”不“育”和马戏团的驯兽没有什么两样。

优秀的父母和教育者必须将规矩和爱统一。否则孩子要么童年情感被忽视,要么总要“买买买”,要么行为不端。

真正爱孩子,是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如此,他们才能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找到坚持的力量,才能在微小的进步里感受到持续的成就感。

给孩子报兴趣班,不是从父母的“兴趣”出发,而是要考虑孩子的“兴趣”。

可以参考两个标准:一是孩子自身的接受度,学有余力;二是孩子教育完后跟父母是否有亲切感,至少不拒绝。

否则前者属折腾、后者成折磨。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对孩子的爱不设条件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