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你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抑郁,看他每周日晚上的状态就知道了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长假最后两天,我发现儿子不太对劲。

国庆长假几乎天天到处吃喝玩乐,不亦乐乎,结果临返校的前一晚,他突然颓了。

先是抱怨时间过得太快,还有好多地方没去,没玩够。

紧接着借口要打卡英语单词,偷偷躲进房间,刷手机短视频。

被发现后说了一下,他连澡都不想洗,说上学好烦,不想第一节课就上语文,老师凶巴巴的。

那会我只当他矫情,有假期综合症。

结果第二天早上,他到点还不愿起床,一直喊着肚子痛、头痛,能不能帮他请个假。

问他究竟怎么了,干嘛对上学那么抗拒。

问了半天,他才吞吞吐吐地说:

“妈,我就是觉得读书压力太大了,老师肯定又让大家分享假期生活……我不想在大家面前说话,好可怕。”

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四年级的儿子一到放假最后一天,或周日晚上,总是焦虑紧张。

刚开始以为是叛逆期提前了,有厌学情绪。

但想想,事情没那么简单。

在家,他积极做作业,时不时还帮忙干家务活;在学校,和同学关系也还行,怎么状态越来越不好?

直到我从一位教师朋友口中听到“周日综合症”这个词,才意识到:孩子亚心理健康了。

有“周日综合症”的孩子

不是懒,而是压力大

朋友班上有个孩子,上六年级那会,学习状态很不错,有望冲一下市重点初中。

可不知道怎么了,第一学期成绩越来越差,连最擅长的语文,都经常粗心写错字,失分严重。

有次周日晚,朋友接到孩子妈妈电话,说孩子死活不肯上学,要是逼他他就离家出走。

朋友一听,觉察到孩子肯定有问题,建议带去精神科看看,果不其然:抑郁症。

为什么好端端的优等生,说病就病呢?

朋友观察身边很多厌学、沮丧、抑郁的学生,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压力太大了。

1、学业负担重,竞争激烈。

拿我儿子说吧。

主科语文和英语,光学全省统一发的教材还不够,学校还额外安排自编教材,说老师免费教,孩子可以多学新知识。

父母群经常有人发别的重点小学练习题,问有谁要,问就是一呼百应。

班里提前学五年级知识的孩子,一抓一大把,每次听到连我都直呼压力山大。

看看人家初中生的课表,别说孩子天天喊好累,当妈的心疼得想哭。

这还没啥,这份初三孩子的学习作息表,多少上班族不敢再说“好想回到学生时期”,超额的学习负担,分分钟秒你!

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享受的根本不是求知的乐趣。

而是紧凑的课程,繁重的学习任务,挑战脑神经的考试,甚至连课间10分钟,都不敢上厕所,早上从家里装满水的杯子,下午放学连开都没开过。

不小心被卷进学习漩涡中的他们,只会本能想逃,设法远离。

2、社交环境充满对比,容易内耗。

以前,我还庆幸儿子能跟学霸同桌做朋友,放学在家,俩人还在电话手表上聊学习,有说有笑。

可有一次儿子满脸愁容地吐槽:“妈妈,我同桌又考100分了,我才97分,我是不是特别笨,不是学习的料?”

被儿子问住后,我缓了好久才明白,现在的孩子,哪有什么纯友谊?大多都在攀比。

学习差的,会自我怀疑,怎么别人那道题会写,自己怎么都记不住。

跟不上进度的,更觉得学习没劲,大家都能把长长的文言文背得滚瓜烂熟,自己连第一句是什么意思都没搞明白。

学校就是小社会,父母和老师看到的,只是孩子表面上的和气、融洽。

却不知道,那些学习吃力、内心敏感、慢性子或者自我要求高的孩子,内心早已风起云涌,生怕落后别人,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待。

他们能感到学习竞争和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压力,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排解。

这时,就算一根小小的情绪稻草,都有可能压垮他的神经。

千万别忽略孩子的周日反应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真揪心。

小女孩到了校门口,不愿进学校,可妈妈问都不问原因,使出吃奶的劲,硬是要拽她进校门。

越拽,小女孩越抗拒,鬼哭狼嚎地喊着“求求你了,不要拉我进去”。

旁边的路人都看不过去,小女孩的执拗、爆哭,总算让妈妈放弃挣扎。

看到那场景,实在搞不懂,孩子都哭成那样了,妈妈怎么还狠得下心逼她呢?

多少孩子,明明已经跟父母发出求助信号,说自己压力大、很累,不想上学,可大部分父母要么听不见,要么强迫孩子继续读。

结果可想而知,那个没有任何话语权和选择权的孩子,只能以“命”相逼了。

同样是这个月。

湖北有对父母,原本不怎么管孩子学习,可如今孩子小升初,他们决定干涉和介入孩子的教育。

不料,孩子学习压力大,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觉得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直接站在窗户边用自杀威胁。

这些孩子或许还理智尚存,知道自己讨厌什么,害怕什么,于是奋起反抗。

可有些孩子,他难受、焦虑、痛苦、绝望,却无处可说。

说了父母也不放在心上,只会劝他们“别想太多”、“看开点”、“谁学习不苦啊”,试图跳过问题。

当所有负面情绪被强制压下来,孩子没机会排解、消化,只会在内心深处越积越多,摧毁他的健康,甚至生命。

《少年抑郁症》里有个初一男孩孟秀。

当一向品学兼优的他,开口跟父母说“因为很怕考试,难受到无法上学”时,父母的反应是“哄”。

坐在他对面,告诉他“你是学生,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当晚还请了班主任过来开导他,要他继续上学。

无力反抗,孟秀只能继续死撑着。

有一天,他突然穿这拖鞋冲出家门,快速爬上六楼楼道的窗台,作势要往下跳。

爸爸还一旁冷嘲热讽,说他是故意的,还怂恿他跳。

最后,孟秀真抑郁了,多次寻死未遂,不再信任父母,把卧室的门关了一年多。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有组惊人的数据:

18岁以下的孩子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其中五成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很多父母看了觉得不可信。

可不少专家都说,这还有好多数据没算进去的。

那些一到周日晚上,上学前一天就厌学的孩子,总是被父母忽略内心的需求。

也许现在看不出什么问题来,但不代表长大一点,或是成年后不会爆发。

他无数次被否定、被忽视,其实内心早在蓄谋,等有一天实在撑不住了,信念没了,一切都晚了。

孩子每到周日晚上就焦虑

父母还能做什么?

身为一名妈妈,我含辛茹苦拉扯自己的宝贝长大,怎么忍心眼睁睁看到他一天天变得枯萎。

特别是如今普遍压力大的内卷环境,父母不单单提供好的学习资源和条件,更重要是给孩子营造轻松自在的家庭氛围,努力在后方托举孩子。

如果你家里的孩子,也有“周日综合征”,一提上学就沮丧焦虑,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1、先学会放松,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别总把学习的事挂在嘴边,更不要因为孩子考多少分,就摆什么脸色。

因为你一表现出紧张,孩子很容易会敏感捕捉到你情绪的蛛丝马迹,跟着焦虑起来。

哪怕是身边的父母、老师聊有关学习的话题,回到家就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了。

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比如学校有什么好玩的,同学都喜欢什么。

只有父母主动为孩子屏蔽外界的负能量,孩子在家才能更安心、自在。

2、做孩子的压力减阀。

大部分孩子都怕老师,担心自己的作业没完成好,第二天被老师批评,被其他同学比下去,甚至感觉天都要塌了。

这时要敏感觉察到孩子的异常情况,告诉孩子“感觉不一定代表事实。就算真被老师说,天也不会塌”。

对于觉得自己表现不够好的孩子,要提醒他的是:

做一件事坚持比完美更重要,确实状态不好,也可以一两天“摆烂摸鱼式”上学。

跟孩子聊聊自己压力大的时候,都有什么减压方式,给孩子参考,让他明白原来大家都一样,太累太烦的时候也有想偷懒躺平的念头。

减少孩子的“灾难化”观念,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解压,孩子会更容易接纳自己。

3、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

如果孩子无论如何都不愿上学,不要强逼他,也不要硬碰硬,试图用权威压制他。

一两天不上学而已,影响没那么大。

给孩子一个缓冲期,让他平静下来认真反思,整理当下的思绪,反倒可能让他调整好状态,明确接下来要做什么。

有条件的话,陪孩子出去走走,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或高耸入云的大山,开阔一下眼界。

当孩子的视野和格局被打开后,他更容易从内耗中走出来。

4、合理安排假期或周末生活,张弛有度,尤其是上学前一晚要休息好。

当孩子没有休息好,身体和精神过于疲惫或亢奋的话,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

因此到了周末,或者假期,父母得引导孩子做好时间规划,尽可能保持和平时上学时的生活节奏。

允许有多一些放松和娱乐的时间,但不要过度。

特别是上学前一天,有意识地恢复学习节奏,晚上早点睡觉,休息好,孩子精神才好。

心理专家林昆辉说:“家长最该做的,是要让孩子能爱你,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想起父母。”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知道父母爱他,而是父母没用他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爱。

从今天开始,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心情,主动走进他的世界,聆听他那些隐而为现的声音。

请相信,当我们能让他感到信任,相信我们愿意蹲下来,放下手里一切的活,静静陪他面对一切时,再难的时刻,我们和孩子都能一起度过。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被看见,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和精彩,共勉。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你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抑郁,看他每周日晚上的状态就知道了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